2020年3月26日

东北虎豹保护 > 虎豹故事 > 讲述
来源: 时间:2018-01-24 13:31
打印 | 关闭 |

字号:   大   中   小

|

云飞剑舞雄千里 目电声雷震八方——东北虎文化溯源

   虎,威猛矫健,体形硕大,是大自然的杰作,素以“百兽之王”著称。东北虎,更以其物种的强势,健美雄壮,所向无敌,成为虎的亚种中的佼佼者。北方寒冷的雪野,锻炼成它异常亮丽的毛皮和勇猛善斗的性格,故常美之曰“东北虎王中王”。

  中国是虎的主要原生地之一,200多万年前,虎就雄踞于中华大地远古蛮荒的世界,使寂静的宇宙一片辉煌,充满生机。它震天动地的吼声也像春雷一样,惊醒了万里沉寂的大地。人类从它身上受到了启迪,赋予它各种文化意蕴,在与其共生、共存以及斗争中,共同创造了世界。

  虎文化意蕴建立于自然特性之上

  虎属哺乳纲的大型猫科动物,共分为8个亚种,即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里海虎,苏门达腊虎、爪哇虎和巴厘虎。后4种目前均已灭绝。根据古生物学证据,最早的虎出现于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期,距今已有200万年历史。目前所存的4个虎的亚种中,有3个亚种都产生在中国东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故中国是虎族故乡,也是虎文化发祥地。

  今天所谓的西伯利亚虎即东北虎,它不仅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虎,更应是广义的东北亚地区的虎,也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朝鲜半岛的虎。据地方志书的记载,中国东北境内东北虎的分布是“诸山皆有之”。虎具有悠久的进化史,我国以及东北地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悠久而辉煌的虎文化史,这是值得自豪的巨大财富。

  虎生命力极强,既有耐力,又富有智慧。在捕猎群兽时善于隐蔽,不让对方觉察;而且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伪做鹿鸣以捕鹿,并善于“挂爪”留下记号,通过智斗取胜。在虎、狮、熊等大型猛兽比较中,虎更可以称得上智兽。论力气,虎的力气可能没有熊的力气大,但熊虎斗争中虎常以智取胜。虎虽凶猛,但通人性,这是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公认的。一般情况下,虎非腹饥难忍,不轻易伤人。

  中国虎文化,以虎的自然生存为前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现实意义。

  作为原始崇拜的图腾物,虎与龙并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龙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此消彼长,阴阳和谐、刚柔并济。虎文化,代表狩猎文化。而龙则是虚构出的神话形象,龙文化强盛于农耕文明,因为农耕文明最期盼风调雨顺,需要龙来生云行雨。追根溯源,虎图腾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萌芽和原点,虎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起点之一。虎文化最终在中国文化史上易位于龙文化,盖因农耕主导了狩猎。虎文化具有一种阳刚的英雄主义本质,其光盛之时,正是英雄主义昂然之期。虎文化的兴盛,激发起了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着的龙虎精神,以龙威虎猛的本性、以虎虎有生气的姿态面对恶劣环境的挑战。

  对中国虎文化和东北虎文化的形成和影响,著名民俗学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汪玢玲有过精深的研究,她先后出版《中国虎文化研究》《中国虎文化》《东北虎文化》三部重要著作,给予了充分论述。她认为,东北虎文化表现在各方面,如考古、天文、地理、岩画、信仰、医药、戏曲、谣谚、剪纸、工艺品,都可寻找到虎文化的精要所在。

  崇虎祠虎

  在原始社会时期,东北先民就与东北虎一起,在这片黑土地、这片大丛林中共存共生着。人们认为虎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因此产生了原始崇拜,并发展为虎图腾,这是先人敬畏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在红山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虎图腾崇拜的遗物。在辽西地区夏家店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以虎形象为主题的青铜礼器。在黑龙江流域,近年来发现了数千年前至数万年前的古代岩画,其中不乏有虎的形象。有研究者认为,这些岩画是先民景仰虎的凶猛、神威、诡谲和机灵,膜拜虎以祈求获得勇气、力量、智慧和好运。

  长白山以其风光壮美且盛产猛虎驰名中外,先民奉之为神山。有史料记载此地山民“祭虎以为神”。东北多地讳言“虎”字,而以“山神”或“山神爷”称呼老虎。东北崇虎如此,究其缘由,盖因东北多虎,猎人在严峻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始终与虎斗争,对虎既尊信,又恐惧,他们需要护身符、保护神。

  打虎猎虎

  进入农耕时代,人虎斗争日益激烈,虎成为了人类的一患。虎崇拜变得淡薄,甚至消失,虎的凶猛被人夸张放大,虎被描述成凶残、凶恶的野兽,打虎猎虎成为英雄的行为。从此,搏虎、射虎、刺虎、击虎、械虎、钓虎、槛虎、饿虎的故事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辽代皇帝尤喜猎虎。按着契丹古俗,辽国皇帝于阴历九月初九率群臣及部族勇士比赛射虎,射虎少者为输,罚他备重九宴。有史料记载,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在五月五、九月九都举行大规模围猎活动。这种由国家组织的围猎活动,在客观上起到了增强国民体质的号召作用,激励了民族的昂扬斗志和尚武精神,也借此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武士和射手。

  作为弓矢起家的民族,建立清朝的满族也同样保持着渔猎尚武的习俗。从努尔哈赤到康熙、乾隆,都是打猎能手。为了保持战斗力,他们定期开展春猎、秋狝活动,将之定为皇室制度,以教育皇子皇孙不忘兴国之本。康熙8岁登基,自幼习武,拜猎手默尔根为师,学习骑马射箭,一生打虎百余只。

  除了帝王将相,在白山黑水之间,平民猎户同样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打虎故事。有民俗学专家指出,东北的很多古代狩猎民族,在杀虎归来后,都要向村落讲述其杀虎的全过程,这是一种仪式。讲述过程之后,还要举行祭典,一方面祝贺猎手凯旋,一方面祭虎神。

  民间虎文化丰富多彩

  虎已将自己的英姿雄风、威猛霸气深深地积淀并发酵在中国和东北地区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虎常被借以形容勇猛善战的将领为虎将,连调兵的信物也称虎符。小孩子戴虎帽、穿虎头鞋、睡虎形枕,以讨吉利,驱邪避祸,祝福其健壮成长。虎,还是我国民俗中影响极广的十二生肖之一。其形象广泛流传于人们的口语中,在文学、雕塑、绘画、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虎的形象有很多不再是凶猛的野兽或者权威的象征,而是一种可亲可爱的动物。

  在民间,虎还通常被认为浑身是宝。除了虎皮褥子弥足珍贵,虎骨和脏器皆可入药。民间笔记、药书和地方志,史不绝书。如《吉林通志》《盛京通志》皆有记载,尤以《长白山汇征录》“药品·鸟兽部”记载更详。目前,为了保护虎的生存和繁育,国家已经禁止进行虎骨等的买卖、运输。

  虎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成为刚勇威猛、驱凶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征,有关虎的图腾崇拜和文化传说更成为中华民族联系自然、祈福辟邪、生生不息的最具特色、最为长久、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就习惯用“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背熊腰”、“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将门虎子”“虎老雄心在”“虎虎有生气”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

  育虎护虎

  东北虎在美学、哲学、文化学的意义上,都有着神奇的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就是这样的可爱精灵,却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由于栖息地被破坏与人类的猎杀,据2015年初的统计,地球上现存的野生东北虎不足500只,其中在中国境内的只有20余只。

  早在1986年,我国就在黑龙江省设立了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开始人工驯养繁育东北虎。1993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禁止售卖和运输虎骨。2000年,“东北虎野生种群恢复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开启了中国野生虎国际合作保护的先河。2001年12月,一个新的东北虎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自然保护区成立。这一系列的护虎举措使东北虎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其种群数量也在恢复和提高。但是,东北虎的生存环境依旧十分严峻,要想虎啸山林,依旧任重道远。

  东北虎文化,承载了这片土地太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寻根溯祖的文化归属、多脉同源的文化认同、团结共进的精神家园、忠诚正直的家国情怀、昂扬奋进的尚武精神、宽猛互济的古老智慧、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天人合一的境界理想,都包涵于这个十分遥远而又近在眼前的精神象征之中。重拾东北虎的文化意蕴,不仅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活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应有之义,同时更是凝聚奋进力量、实现全面振兴、助力伟大事业的极佳选择。(孟凌云 王瑞)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潘瑾)
主办单位:吉林省政府办公厅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 吉林省林业厅
协办单位:国家林业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