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进展

白城市农业工作走笔

时间:2018-09-20 14:14 来源: 字体显示:

  蓝天碧野,鹤乡大地展魅力;硕果累累,农业发展绽新姿。

  9月18日,白城市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大安拉开帷幕。乡村旅游节、民俗文化展示、乡村特色文艺演出、农产品产销平台(单位)对接签约、优秀农机手收割作业大赛……一场场活动,一张张笑脸,一组组数据,一幅幅画面,都在述说着我市农业迎来了充满收获的一年。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早动手、早安排、早落实,围绕农业生产工作,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确保了农业生产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18年,白城市农作物保苗率在97%以上,如后期霜期正常,全市粮食产量预计可达到139.92亿斤,比去年增加20.42亿斤。

  丰年助推 农业生产创佳绩

  2018年,全市降水充沛,气候条件良好,伴着多项惠农政策的发布与实施,白城市农业生产形势好,备耕准备充足,春耕播种进展顺利,农作物长势良好,呈现了十分喜人的景象。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增加。2017年,玉米、水稻、高粮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大幅度上涨,农民种粮效益明显提高,极大地拉动了粮食生产。今年与去年持平,特别是玉米和水稻两大高产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增加幅度较大。

  ——农业科技培训火热开展。2017年,在全市开展了“2017年冬季大培训”活动,从2017年11月份至今年3月份,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推动发展”为重点,围绕推进全市“四项重点工作”,重点对市管干部、后备干部、市直机关干部、基层干部、“双创”工程骨干、农村各类经营组织负责人及贫困群众开展培训;各级农业、畜牧、水利等涉农部门以此为契机,认真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种田能手以及贫困村致富带头人进行了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682期,印发资料23.15万份,已培训22万人次;通过《白城日报》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10余次。

  ——农业实用新技术广泛推广。全市共推广五项重大农业技术265万亩;落实保护性耕作面积145万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306.7万亩,其中膜下滴灌面积193.8万亩,喷灌面积112.9万亩。

  ——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认真落实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及时发放补贴资金;特别是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各地制定了大豆种植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聚焦特色 生态农业展新姿

  经过40年的发展,白城市已经由发展传统农业转向发展现代农业,展现了一幅以生态农业为突破口,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新画卷。

  ——找准定位,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大市。突出把“环境立市”作为“三大战略”之首,大力培育以特色种养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发展。2018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立足县域优势,抓住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引嫩入白、大安灌区、洮儿河灌区等地上水资源和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新增盐碱耕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通过企业主导、政府推动,提高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创建水稻名优品牌,加强优质水稻基地建设,水稻生产机械化率已达100%;以“稳粮提质、种养双收、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为发展目标,创新集成并推广应用适合我市的种养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广稻、苇、鱼、蟹立体养殖技术;先后打造出“老任头”“永行”等品牌大米商标,并相继通过了有机米认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发挥优势,做好杂粮杂豆特色作物基地建设。2018年,依托白城燕麦国际产业园,加强燕麦基地建设,燕麦种植面积30万亩;加强绿豆基地建设,绿豆种植面积150万亩;加强酿酒高粱基地建设,高粱种植面积134万亩;加强谷子基地建设,谷子种植面积58万亩;加强辣椒基地建设,辣椒种植面积14万亩;加强花生基地建设,花生种植面积70万亩;加强瓜菜基地建设,瓜菜种植面积53万亩;加强烤烟基地建设,烤烟种植面积3万亩。

  ——因地制宜,提升玉米黄金带种植水平。2018年,白城市对西部易旱区不具备抗伏旱能力地块中进行了调减,各地因地制宜,保证了土地平坦、有灌溉条件。自2016年国家对玉米种植户连续三年采取补贴政策,加之2017年全市玉米价格有所回升,每公顷玉米纯收入可达到8000多元。今年的市场前景比较乐观。

  ——转变观念,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促进大米、杂粮杂豆、燕麦、蔬菜、瓜果、食用菌、马铃薯等农产品提档升级,将科技与绿色、安全与质量有机融合,依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白城燕麦”“白城绿豆”“弱碱大米”“有机小米”等品牌创建;重点发展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扶持企业打造品牌,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市获得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167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9个,国家地理证明商标7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大力宣传推介品牌。通过分类别、分品种开发品牌系列产品,达到了形成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益的目标。

  ——提升水平,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启动实施了金塔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加国际燕麦产业园、雏鹰生猪产业园等园区建设;重点扶强了金塔集团、益海嘉里、雏鹰集团、飞鹤乳业等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555户,其中,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125户。通过龙头企业评定,预计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户。组织编制了农业资源宣传片。不断为农民开辟种养结合等多元化增收渠道,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加快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扎实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精准施肥、减量施肥、机械施肥技术;备春耕期间,全市施用农药1730吨,比去年减少120吨;施用底化肥60万标吨,比去年减少0.5万标吨;积造农肥2600万立方米,比去年增加100万立方米,100%完成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抓好畜禽粪污、废旧农膜、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展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示范,搞好农业废弃物利用;全面禁烧秸杆和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快完善白城特色农业现代化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屠宰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创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推陈出新 结构调整再深化

  全市围绕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不断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规模。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86万亩,其中种植水稻面积304万亩,比上年增加23万亩;全市玉米种植面积638万亩,比上年增加61万亩;大豆种植面积73万亩,比上年增加56万亩;燕麦30万亩,比2017年增加10万亩;受去年绿豆价格下降的影响,绿豆种植面积147万亩,比2017年减少45万亩。

  ——领导高度重视。各级领导都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对所辖乡镇的种植意向进行了调查,确定调整的作物品种;市农委多次召开部署会,要求各地按照各自特点培树特色产业典型,总结交流好经验,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发动新型主体。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抓住市场开拓、技术开发等要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积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打造绿色有机品牌等。

  ——“线上、线下”并进。“线上”通过淘宝网、云村长、农一网等互联网销售平台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线下”通过各地农产品市场进行销售,扩大销售规模,带动结构调整。把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积极认证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打造一批“三品”生产基地,提高白城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产业政策带动。各地制定了大豆种植补贴政策,利用国家“粮改饲”试点、“草原奖补”“节水增粮”“棚膜经济”“耕地轮作制度试点”等政策,逐步扩大燕麦草、饲料玉米种植面积,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优势,不断推动全市农业实现新的发展。    (李政孚)

 
责任编辑:丁晓云[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