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形势——战略意义

时间:2016-06-03 10:27 来源: 字体显示: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部动因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迫切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战略任务,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战略选择。在进入新常态后,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吉林省经济增速逐年降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十二五”以来,全省GDP增速下降过快,传统工业优势地位逐步减弱,新兴产业接续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应对宏观经济放缓的形势,挖掘和发挥粮食主产省的优势,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潜力巨大。只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和劳动力支撑;才能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抢抓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互联网+等发展机遇,以农业现代化发展带动全局振兴。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有效推进产业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农业内部种养加配置不合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劳动密度低、劳动效率低,外出务工比例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两个剩余,必须将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到二三产业中。然而,吉林省是粮食调出大省,农业发展面临两个“天花板”和一个“地板”双重挤压的形势更为严峻。以玉米加工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长期承压运行,并与产能过剩等问题相互交织,加工企业多数处于亏本运营。同时,在发育不足的情况下,三次产业又出现萎缩,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迅速下降,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压力加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工艺的组合、劳动力替代、规模经营等办法,有效降低生产环节成本,为全产业链健康发展提供空间和基础;可以有效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使农民更多地参与二三产业生产服务或依托农产品实现全产业链经营;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产业整合;破解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等困境,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抢抓五化同步、消费升级、互联网+等重大机遇,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拓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克服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途径。农业生态环境偏紧和资源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承载能力接近极限。耕地过度垦殖,导致黑土地资源沙化、碱化、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养分流失。全省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达到42.68公斤/亩,化学产品高强度投入与低效率利用并存。水资源约束明显,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和2/5,且时空分布不均,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现代物质装备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将实现生产资料精准投入、资源精准开发利用,克服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创新的战略支点。在新常态下,农业面临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黄箱”补贴和环境“红灯”,以及农产品世贸过渡期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合关税配额失效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办法来破解所面临的问题,激发农业内生动力,释放改革红利,保持农业平衡健康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千头万绪,必须将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总推手。只有加快现代农业才能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农村土地、林业水利体制、集体资产、财政体制、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及社会治理结构等改革。因此必须抓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总推手,带动农业农村各方面改革,通过解决主要矛盾带动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

  总之,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吉林省在新常态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统筹“五化”同步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深入推进。

责任编辑:丁晓云[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