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形势——发展基础

时间:2016-06-03 10:28 来源: 字体显示:

  自然禀赋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呈现人均耕地多、后备土地多等特征。2014年耕地面积703万公顷,黑土耕地约83.2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3.1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8倍,可作为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土地有104.6万公顷。生态环境良好,自然保护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4%,天然湿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2%,森林覆盖率达43.9%。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生态条件十分优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融合加快。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3500万吨阶段性水平,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533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1290.68公斤,单产水平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牧业经济持续壮大,2014年产值达到1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以上。2014年园艺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近5年生产总值以年均13%以上的速度增长,2014年销售收入达到了4510亿元。总体上形成了粮、牧、特、加并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生产体系基础扎实,支撑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能力建设,启动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农业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181.91万公顷。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919万千瓦,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77.9%,比全国平均高17个百分点;建成各类各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203个,示范基地196个,面积131.3万公顷,“三品一标”基地面积46.33万公顷,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39.28万公顷。以12316新农村热线为标志上下畅通、灵敏快捷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累计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128.2万公顷,劳均固定资产净值达到了9000元/人。物质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断提升,有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转变。

  经营体系深刻调整,经营活力进一步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分别突破5万、2万、5万和500家,产业化经营组织辐射带动农户262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5%,有效地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156.53万公顷,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27%。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产业化与股份合作经营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正在形成。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动力显著增强。按照“三权分置、稳定放活”的改革方向,开展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农户承包地依法托管、农村土地整组整村集中连片流转等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建立起财政性资金“投入—回收—再投入”的循环使用管理模式,释放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和滚动放大效应。开展“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粮食银行”、“土地银行”、“林业银行”等农业金融创新试点。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改革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

  总体上,目前全省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位居全国粮食主产省中游,处于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阶段,呈现出农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具有明显的高投入高产出特征;农业生产结构逐步由单一保障粮食供给向粮经统筹、种养结合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农业资源利用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生产结构更科学全面;农业由初级产品贡献型向中间产品贡献型转变,农业在国民经济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从以围绕生产力发展为主,向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全社会、全领域拓展和延伸转变;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

责任编辑:丁晓云[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