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羽毛球爱好者众多,但他们用的羽毛球都是外省企业生产的。
日前,签约落地的舒兰市羽毛球项目,将让羽毛球吉林造成为现实。这个由山东威海精彩永恒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项目,预计国庆节前后竣工投产,可实现年产羽毛球50万打(600万只),预计实现年产值1.5亿元。
从鹅毛原料到高端球具的跃迁,恰好体现了舒兰市“全链聚合、资源转化、营商赋能”的“组合拳”,也正是这套“组合拳”打开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吃干榨净”:全链聚合激活产业动能
位于北纬43°黄金产绒带的舒兰,早些年也曾发展白鹅产业,但因布局分散、模式单一、零打碎敲,守着千万白鹅资源却难形成产业气候。
“因地制宜发展白鹅产业没有错,错的是断链的产业注定活不长、走不远。”新一届舒兰市委、市政府明确白鹅产业发展新思路:必须全头全尾全链条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全”,每一步都要走得实实在在。
舒兰市先后出台涵盖养殖扶持、贷款贴息、保险兜底、保底收购等全周期政策体系,实现从种源孵化到终端销售的闭环支撑,以“链”带“群”、以“群”聚“势”,推动产业聚合发展。
如今,舒兰已建成22个、在建10个白鹅育繁推一体化养殖园区,9439户农户参与养殖,年出栏量由2021年的不足18万只上升到2024年的1040万只,成为国内饲养量最大的县,带动农户养殖增收近3亿元。
投资14.2亿元、占地34万平方米的舒兰白鹅产业园作为全产业链高效运转的核心枢纽,引进落户禾丰饲料、吉鹅集团、海洋禽业、九嘉文化等22家域外企业,也促进白翎羽绒和凯琪食品等域内企业扩能发展。白鹅从进园、加工到转化、出厂,实现“吃干榨净、物尽其用”,资源效能被最大化释放。
“说实话,我们不是被舒兰招商招来的,是被这里上千万只的养殖量和园区里完备的产业链条件‘吸’过来的。鹅毛球是顶级赛事用球,别的地方很难提供这么稳定优质的原料和如此便利的上下游配套。”威海精彩永恒项目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舒兰产业链的强大吸引力。“过去原料要跨省运输,成本高、效率低。现在在同一个园区里,从原料到成品,百米之内就能完成!”白翎羽绒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宝对此也深有感触。
“两个转化”:资源优势变产业胜势
舒兰物产丰饶,盛产优质大米、生态白鹅和野生人参,但长期受困于“哑铃型”结构——农产品丰富但加工转化不足,百姓增收和财政增长受限。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舒兰市坚定实施“两个转化”战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传统农业优势转化为现代工业优势。
在白翎羽绒公司的仓库里,张玉宝拿起一捧蓬松的鹅绒介绍道:“193天寒冬造就的白鹅羽绒,绒朵大、绒率高,经我们公司一加工,一公斤至少卖到1400元。但这还只是个开始,我们正在推进自己品牌的羽绒服、羽绒被生产,企业未来大有作为。”
羽毛球项目的落地,更是“两个转化”战略的又一硕果。利用本地最优质的鹅毛原料,直接生产高附加值的羽毛球,年产量达600万只,预计年产值1.5亿元。这个项目彻底改变了吉林在羽毛球生产领域只能提供原料、不能制造终端产品的局面。
除了白鹅,“舒兰大米”的优势“转化”也是可圈可点。近日,“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舒兰大米”在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中位列第32名。而支撑这一排名的正是舒兰人对“四好”品质的不懈追求:生长环境好,黑土有机质含量最高达10%,140天的生长期让稻米充分积累营养;品种选育好,依托4个省级科研平台,实现“稻花香6号”“五优稻4号”等良种的全覆盖;种植管理好,建成57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实现78%的绿色有机种植占比,广泛应用鸭稻共生、蟹稻共养等生态模式;生产工艺好,26家规模以上企业采用低温锁鲜、恒温存储技术,建设全自动无尘车间,确保大米“零污染”。
舒兰市委、市政府把人参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推进,制定《舒兰市百亿级野山参(林下参)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到今年扩繁基地面积达到300公顷,建成全国野山参(林下参)产业发展示范高地。舒兰市正在建设的人参及中草药健康产业园,总面积14.4万平方米,规划5条加工生产线,覆盖人参深加工、药食同源产品和野山参酒等多个领域。进驻该园区的企业将研发人参口服液、人参冻干粉、黑参片、人参叶茶、人参果酒等20余种产品,实现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
靠前服务:营商环境成就创业沃土
项目能快速落地、产业能蓬勃发展,离不开舒兰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在舒兰市城投公司运营的白鹅养殖园区,负责人谭忠来冒雨陪同客商参观的场景并非个例。
为了保障园区运行,谭忠来和同事们常常“凌晨查温控、深夜录数据”,曾经连续4个月没有回家。
舒兰市持续深化“九解一协调”2.0版,服务企业再升级,推动政务服务从“坐等审批”向“主动靠前”转变。项目一落地,服务专班立即跟进;企业一开工,要素保障主动上门,确保“企业无难事、服务不缺席”。2025年,舒兰市预计可为企业协调投放融资超22亿元,青年人才公寓陆续投入使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招引来域外企业,还成就了众多创业者的梦想。2021年,迟博文看准了家乡发展白鹅产业的契机,辞去银行的稳定工作,返乡创业,投身白鹅产业。他苦干3年,如今养殖场年出栏白鹅超6万只,产值达360万元。自己富了,不忘乡亲。他为十几户村民提供就业和技术培训,带动村民杨清祥在养殖场务工,每年增收近4万元。
从提供鹅毛原料到生产高端羽毛球,这只由白鹅产业孕育的“金羽毛”,正带动舒兰向着产业更强、链条更优、百姓更富的未来振翅高飞,为资源型县域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鲜活的“舒兰样本”。(李婷 张添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