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工作进展

1240公里挥就“七最”答卷

  • 时间:2025-10-19 07:07
  • 来源:

长白山的林海染透了橙红,鸭绿江的秋汛漫过浅滩,一条串联10个边境县(市、区)、216个边境村的“斑斓绸带”,正沿着“一山两江”的秋景缓缓舒展。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之一,G331吉林段以“七个之最”的硬核实绩,镌刻下吉林交通建设的新坐标——施工战线最长(1240公里)、有效工期最短(8个月)、组织难度最大(涉水临崖作业数百公里)、参建人员最多(高峰1.2万余人)、征地拆迁最快(17天破解边防设施难题)、群众期待最强(边疆民生与旅游需求迫切)、社会关注度最高(国家重大工程+全域媒体聚焦)。

这条突破地理阻隔、承载边疆群众期盼的公路,每一公里沥青路面下都渗透着建设者的汗水,每一段桥梁隧道里都蕴藏着兴边富民的希望。

极限攻坚:零下30℃破冰,啃下边疆筑路“硬骨头”

“1240公里的线路,有效工期只有8个月——这意味着我们每天要向前推进6公里。”G331项目延边州段建设指挥长程志的指尖划过施工日志上密密麻麻的工期节点,“这条线路上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

“‘硬骨头’里,龙岩隧道最‘硬’。”中交一公局集团G331项目05标段项目经理李刚说。

龙岩隧道全长1761米,施工段地处季冻区,常规工期需要两年,若在计划时限内完成,是对建设者的极限考验。

“腊月里的隧道口,温度计的红针在零下30℃徘徊。”回忆起攻坚时光,李刚的眼神里满是滚烫的记忆。

为了不让混凝土在极寒中结冰,团队搭起三层保温棚,棚内烧着煤炉,建设者们穿着棉袄干活,汗水浸透衣衫又结成冰壳。春节期间,180人坚守工地,“人歇机不歇”,让隧道掘进机每天以5米的速度向前推进。

面对隧道紧邻鸭绿江(中朝界江)的难题,技术团队在雪地里反复推演,最终设计出“光面爆破+橡胶挡墙”方案——爆破时的飞石被挡墙稳稳接住,既没惊扰界江的宁静,又创下18天顺利进洞的纪录,较行业标准缩短40%工期。

这样的攻坚场景,在1240公里的线路上处处可见——

2024年7月开工时,长白山麓的汛期还未结束,建设者们穿着雨衣在泥泞中开展外业测量;冬季备料时,运料车在积雪覆盖的山路上链轨防滑,将94%的建材提前囤在工点;2025年春天,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承建的环长白山段34公里线路上,“路基预压+冻土改良”技术让原本需要3个月的工程,45天就完成了路基沉降稳定——建设者们用“冬备料、春开工、夏冲刺、秋通车”的闭环,将“不可能”变成了“如期通车”的现实。

临江市桦皮砬子棚洞如今成了自驾游客的打卡点,118米长的防护结构像一条弧形臂膀,将“网红巨石”揽在怀中。

“以前这里雨天落石,游客只能远远拍照,现在走棚洞就能近距离看石景。”当地导游小王的话里满是骄傲。而这背后,是建设者用BIM技术模拟13种落石轨迹,才确定的最优防护方案。

截至通车前,G331吉林段全线560处地质灾害治理、494处水毁重建工程全部完工,80公里挡墙与26公里石笼防护,像一道道坚实的脊梁,守护着这条边疆公路的安全。

协同聚力:万人会战联军民,跑出零纠纷征拆加速度

“高峰时,2000多个作业点在‘一山两江’间铺开,1.2万名建设者、2000多台设备同时运转,站在长白山巅往下看,工地的灯火像撒在山间的星星。”G331项目长白山段建设指挥长赵玉国的手机里存着一张航拍图,图中红色的施工围挡沿着边境线延伸,勾勒出“万人会战”的壮阔图景。

作为全省关注度最高的重大工程,G331吉林段的建设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中省直统筹、市县协同、企业攻坚、部队支援”的协同作战。

中交一公局集团05标段的施工日志里,记着一段特殊的“军民协作”事迹:2025年7月,长白山麓突降暴雨,路基被冲开一道3米宽的缺口,驻吉部队30名人员带着抢险设备连夜赶来,与建设者们一起扛沙袋、筑堤坝,雨水混着泥浆溅满衣衫,却没人停下脚步。“凌晨三点,缺口终于堵住了,大家坐在泥地上啃馒头,说‘路通了,日子就更有奔头了’。”李刚想起当时的场景,声音依旧有些哽咽。

这种协同,在征地拆迁中更显温暖。G331沿线征拆工作始终以“保障群众权益”为核心,白山市浑江区滴台村就有这样一位受益村民:他家原本在规划线路上,起初还担忧“住了一辈子的房子拆了,以后咋生活”,没想到当地政府不仅按标准发放补偿款,还依托“工程惠民”政策,帮他在村口协调了公路养护岗位,“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元,比种地稳当,还能照顾家里”。更令人惊叹的是,针对边防设施拆迁这一难题,军地双方仅用17天就达成共识,为抵边123公里防护网工程开辟出作业面,创造了吉林省公路征拆的“最快速度”。

2025年6月,最后一户拆迁户签下协议,项目实现“零纠纷、零上访”的征拆目标。通车仪式当天,村民们看着车队驶过新修的公路,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这路不仅通了,还通到了咱心里。”省交通运输厅联合沿线市县政府举办的通车仪式上,建设者代表、村民代表、游客代表共同剪断彩带,掌声与欢呼声在鸭绿江畔久久回荡——这掌声,是对“协同共生”最好的致敬。

振兴引擎:路通业兴添活力,点亮边疆民生幸福图景

“以前运人参,得绕30公里盘山道,颠簸两小时,鲜嫩的参须断了不少,损耗率高达15%;现在走G331,40分钟就到县城收购点,损耗降到3%,一斤参能多卖20元。”抚松县长松村参农的账本上,一行行数字记录着公路带来的变化。参农说,“这路修得好,是咱参农的‘致富路’”。

长白县果园朝鲜族民俗村的郑今花,也尝到了公路的“甜头”。她的“清欢小筑”民宿,以前因路远游客少,旺季每月收入才2万多元;G331通车后,订单排到了11月,2025年三季度收入突破12万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

“现在每天早上,我都要去村口迎接自驾游客,他们说‘沿着鸭绿江开车过来,一路都是景,就想在你家多待几天’。”郑今花笑着说,村里28户村民跟着开起民宿、卖起辣白菜,民俗村成了“网红打卡地”。

临江市宝山村的蓝莓合作社里,冷链车正将新鲜采摘的蓝莓运往沈阳。“以前蓝莓熟了,得用三轮车拉到镇上,再转货车,两天才能到市场,不新鲜了;现在公路通了,冷链车直接到地头,10吨蓝莓当天就能直达沈阳,一斤能卖35元,比往年贵5元。” 合作社负责人王大姐说,今年100多户社员人均增收超1.5万元,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村种蓝莓了。

李刚负责的05标段,更让当地群众告别了“盘山险路”——龙岩隧道与配套桥梁将原本7公里的绕山路缩短至4公里。“以前下雨天不敢出门,现在开着电动车就能去镇上赶集”,村民们的话里满是幸福。

按照“一地一主题、一段一文化”理念打造的95处服务设施,如今已成为边疆的“风景线”:长白山服务区的木质建筑透着森系风格,集安服务区的高句丽元素壁画充满历史感,每个服务区都有“边疆风物”专柜,卖着山野菜、坚果、参茶。

“平均10公里能停车、12公里能加油、60公里能充电,还能买特产、看风景,这路走得舒服。”自驾游客刘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感受。

车轮滚滚向前,G331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边疆的现在,一头系着振兴的未来;像一支画笔,在“一山两江”间画出最美的风景;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边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东北振兴的画卷中,这条1240公里的公路,正书写着属于吉林边境的温暖叙事——这里有建设者的坚守,有协同的智慧,更有民生向好的无限可能。(赵广欣 邹鹏亮)

责任编辑:王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