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小超市开启精准扶贫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19-09-09 02:06:00 来源:

  夏末秋初,季节更迭,松辽沃野,黑土凝香。丰饶的吉林大地,正在谱写着生态人文建设与城乡经济振兴的奋进乐章。

  前不久,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启了精准扶贫新模式——吉林省文旅扶贫超市在长春水文化生态园5号馆开门迎客。

  一时间,一座闲置的旧厂房,变身成为省内各地扶贫成果的大展台,化身为以文旅之力拉动扶贫经济的新营地。

  小项目走进大市场

  这几天,安图县两江镇石人沟村庆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负责人丁锐很忙。自打8月2日,大豆油产品在省文旅扶贫超市上架以来,加他微信的陌生人便越来越多:有咨询产品的,有洽谈物流合作的,还有预定新货的。

  石人沟村地处我省东部,交通并不便利,开车到县城,也得个把小时。村里的农户多以种植大豆为生,却苦于好豆子卖不出好价格。去年,村里新建了厂子,盼望着初榨大豆油能做成品牌,能成为扶贫产业的“顶梁柱”。可是,除了帮扶单位的采购和对口帮扶城市的订购,豆油的销售半径从未离开过县域。

  “资金都投在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厂房和生产线里,大部分精力也都放在了生产上。打开市场对于我们这种小企业的扶贫项目,太难了。”同样,家住四平铁西区的王晓晶夫妇用古法生产的小磨香油,虽说已经赢得了街坊邻里的口碑,却难以走出四平。

  帮助扶贫产品闯市场,正是吉林文旅人以问题导向为着力点,创办扶贫超市的初衷。

  自7月初以来,省文旅厅围绕“稳增长、促消费、扩内需”,以“城享·22℃的夏天”培育城市文旅新高地,不间断地为长春水园输送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经过近1个月的孕育和孵化,水园客流激增,为文旅扶贫超市的兴起奠定了流量基础。

  省文旅扶贫超市里,有机蔬果、吉林大米、杂粮杂豆、笨榨大豆油、林下参、野生菌菇、天然蜂蜜、延边黄牛肉、手工杂粮煎饼等上百种特色扶贫产品琳琅满目,价格亲民。

  开市以来,销售额节节攀升,市民购买热情持续升温。“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展卖,真没想到能卖得这么好。扶贫超市太好了!”王晓晶激动地说。

  新零售带来新思维

  “你好,有位顾客想知道灵芝孢子粉价格可以优惠吗?”8月12日中午,在省文旅扶贫超市工作的一名志愿者直接连线了白山市江源区大阳岔镇大阳岔村村书记江雪生。经过沟通,市民尚女士获得了10元的价格优惠。

  “超市外面的展板上写了主办单位是由省文旅厅、省扶贫办、长春市政府和新浪扶贫吉林分部。政府牵头搭建的超市,在品控和市场准入方面会执行一定的标准,商品质量能有保障。”尚女士说。

  随后,记者拨通了江雪生的电话。他告诉记者,在扶贫超市观察了两天,他深受启发。回乡第一步,就是着手构建更加开放型的产销体系,目前,他正为灵芝种植大棚设计客商考察方案,或许不久的将来,将启动“探秘灵芝”的特色乡村旅游。

  8月14日,马潇然冒着大雨,驱车从双辽市服先镇向阳村赶到长春,后备箱里装满了刚刚磨好的农家笨小米。这是10天里,她第3次补货。

  省文旅扶贫超市里,厂家“不把身子”,可将产品放在超市里寄售;也可在展位“驻守”,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获取最鲜活、最直接的市场信息。

  无论是销量,还是灵活的服务机制,都让马潇然这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赞不绝口。

  “9日的时候,我补货回来,正好碰见几个回头客。那位小姐姐家里的小孩儿刚出生,加了我微信,预定今年的新米。”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潜力,马潇然第一时间重新设计了产品标签,把二维码、产品特色等更丰富的信息印在了新包装上,产品升级立竿见影。

  省文旅扶贫超市跨越城乡间遥远的空间距离,将扶贫产品在城市形成集聚。在空间、理念的双重“穿透”激励下,不仅助力了扶贫产业经济增长,更促进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紧密连接,引发着供给侧市场化思维的转变。

  扶贫超市带动了扶贫产业格局的生动嬗变

  文以载道,旅以致远。在今年的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省文旅厅厅长杨安娣说,文旅融合后,吉林文旅人要勇于担当新使命。在精准扶贫中,瞄准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从做实农村产业入手,主动与农业农村资源深度融合,催生乡村发展新业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旨在精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省文旅扶贫超市,正是今年吉林文旅人以创新思维带来的落地之作。

  走进600平方米的省文旅扶贫超市,抚松、靖宇、梅河口、公主岭等地的20多个贫困乡镇均拥有着各自独立的产品展示空间。42家扶贫企业展位,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星罗密布地镶嵌在形象与标识统一的布局之中。

  放眼望去,绿意盎然的布景呼应着我省农业现代化“调优转绿”的转型节拍。

  在这里,扶贫产品是对城市的馈赠;在这里,消费是对乡野的深情问候——

  柳河县“大米姐”的大米产品在卸货时就被抢购一空;

  叶赫镇贫困群众亲手采摘、晾晒的木耳、蘑菇,端上了百姓的餐桌;

  喝着蒲公英茶,咬一口榆树市秀水镇周家村的旱黄瓜,就着龙井市的牛肉干,吃着安图县龙泉村的大煎饼,已经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味蕾享受和全新消费行为。

  “这超市里的农产品品质好,价格还便宜,最重要的是,咱为扶贫也能出份力。”

  “你们的米非常好吃。长春市场这样的米不好找,如果能保证质量,我以后就吃你们的米,帮你宣传!”

  “明天带购物车来,把米、面拉回去。”

  亲眼可见,省文旅扶贫超市以扶贫为切入,正在扎实推动着市民游客消费的价值观,认同在点滴中积累、在参与中增长。

  成交量不会骗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20日,仅通过超市代卖渠道成交的扶贫产品日均数百件。超市工作人员说,不少代理商在购买样品后,直接与厂家联系,扶贫超市激活的总交易量绝不仅仅于此。

  省文旅扶贫超市是一种独特的商业空间。它产生于城市休闲的公共空间,却具有商业空间的内核。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超市中,商业与文化并非是彼此独立的。这里以文化引领的商业活动,吸引了城市居民的关注,令扶贫经济得以介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在城市空间中生根发芽。而扶贫经济所展现出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动态,在延续和活态发展乡土文化的同时,也跻身成为城市消费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吉林农业大学汪沅认为,省文旅扶贫超市的创新实践,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而是由符号消费层面带动了扶贫产业格局的生动嬗变,为处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城乡共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有不少单位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能将扶贫包保的产品放到超市里销售。”

  “吉林市、长春市、白山市的不少扶贫企业,希望借助扶贫超市做品牌推广。”

  ——仅仅半个月的时间,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至。“每一次看到我们的作品,内心都充满了正能量!”省文旅厅市场推广处处长贾鑫告诉记者,扶贫超市尚处于摸索探路阶段,他们已在谋划借助全省文旅产业大平台,助力扶贫经济、乡村振兴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线下、线上联动的长效模式。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