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
发布时间: 2015-07-14 12:56:00 来源:

  (董国权) 

     根据培训班课程内容安排,我讲5个问题:  

  一、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能否大幅度提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能否巩固和加强,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是农村,重点在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且必须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零乱、房屋结构陈旧、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水平低等突出问题,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二)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省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体制弊端,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服务,对广大农村历史欠账较多,农村面貌与城市反差尤显突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农村面貌改造与提升,让农民尽快和城里人一样过上舒适的生活。 

  (三)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是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迫切需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推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基础性、保障性工程。改善两个环境,农村是基础,也是短板。当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脏乱差,而且呈现出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并存、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新特征。改造提升农村面貌,促进现代村落与田园风光、生态文明有机结合,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 

  (四)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是革新农民生活方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生活设施落后、生活品质低,是多年来我省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改变传统落后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必须急农民之所急、解群众之所盼,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动现代生活方式向农村辐射传播。 

  (五)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是扩内需、保增长的迫切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本立足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农民消费水平;一方面还可拉动我省钢铁、建材、建筑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总体要求 

  总的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吉林和新农村建设为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秸秆、粪便、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村庄整治步伐,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情况,注意把握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建设。不搞“一刀切”,防止大拆大建。 

  ——规划先行,科学实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突出抓好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农村垃圾处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要注意保护乡村功能、田园风光、民俗特点和古民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屯。 

  ——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发展诉求,不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区分轻重缓急,量力推进各项建设,不得强制或者变相摊派,增加农民负担,不得举债搞建设。 

  ——建管结合,综合治理。坚持以建促管,以管带建,管建结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农村公益事业,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杜绝前建后弃、前清后脏、前管后乱。 

  ——突出重点,统筹协调。把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总的抓手,高度摆位,重点突破。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提高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三、主要任务 

  我省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实施“六大工程”,重点完成32项整治建设任务。 

  (一)农村环境清洁工程。 

  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和消灭老鼠、蟑螂、蚊子、苍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 

  1.清垃圾。清理公路主干道及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解决好垃圾围村、围田、围路问题。 

  2.清柴草。清理乱堆乱放的柴草垛,统一堆放在房屋下风头,远离村屯,尽量避开公路视线,整齐美观。 

  3.清粪堆。清理村内街道两旁和田间地头散落堆放的粪堆,发酵后肥田。农户饲养畜禽新产生的粪便要及时清运到屯外,防止污染地下水和屯内空气。 

  4.清院落。清理院落内私搭乱建、墙壁乱涂乱画、室内环境卫生不整洁问题,规整院内堆放物品,做到室内、院落整齐清洁、明亮舒畅。拆除残垣断壁和废弃的棚架、圈舍和仓房等。 

  5.清沟渠。清理村道、屯道、巷道两侧的排水沟和村内小流域、河流等内的垃圾污物,保持排水通畅。 

  6.清卫生死角。清理城郊、镇郊、村屯相邻地带、公铁路区间相邻地段的卫生死角,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管理责任,确保环境整洁。 

  7.消灭“四害”。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消灭村屯及室内外老鼠、蟑螂、蚊子和苍蝇,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8.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和农村公路危(险)桥改造建设,逐步提高乡镇与村、村与屯的连通水平。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逐年完善防排水设施和安全标志及防护设施。 

  9.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农村居民和学校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工程、分散式供水工程和管网工程建设,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全面开展水源保护,建立健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 

  10.农村住房的改造。推进城镇郊区利用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建设城镇化型农民新居,积极引导分散村屯合村并组集中建设中心村。加强对原有住房的改造,鼓励农民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改造提升民居。 

  11.围墙大门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围墙大门实施改造。积极推进庭院硬化。 

  12.小流域和河流治理。村内的小流域和流经的河流,沟和河岸两侧砌浆砌石,清理河沟道,岸上边要绿化美化,铺好人行道。对于屯内泡沼,有条件的要打造成人工湖或垂钓园。 

  13.卫生厕所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改厕步伐,继续推广和大力普及户用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配建村屯公共卫生厕所,加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造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 

  14.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改厕、改圈和改厨相结合,示范推广秸秆气化工程,综合开发利用农村风能、太阳能和小水电、地缘热,形成清洁能源体系。同步推广节能灶、吊炕、地火龙等。 

  15.科学储粮仓建设。指导农民建设自然通风、防霉、防鼠、防雨雪的科学储粮仓,改变农户粗放式储粮习惯,解决“地趴粮”问题,减少粮食损失。 

  16.路灯建设。实施农村亮化工程,主要街道、巷道和庭院大门两侧设立路灯,主要街路的商铺、企业设置美观灯饰,村部、学校、托老托幼场所、休闲健身广场、旅游景点等全部亮化。积极推广节能灯和太阳能灯。 

  17.电力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因地制宜解决好农村动力电进屯入户和农田生产用电问题。 

  (三)农村人畜分离工程。 

  18.科学建设畜禽养殖小区。科学制定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实施“退户入区”工程,引导农户改变传统饲养习惯,由分散饲养畜禽向规模饲养、集中饲养、标准化饲养畜禽方向发展,重点支持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建或联建高起点的、大规模的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 

  19.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按照源头控制、分类指导、循环利用的原则,结合每个规模化养殖场实际,规范和指导其制定有针对性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方案,规模化养殖场要配套建成符合减排要求规范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减排能力。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上,配套建设沼气工程,与种植业相结合,实现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 

  (四)垃圾污水处理工程。 

  20.生活垃圾处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化的要求,推行“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开展垃圾“分类分拣、源头追溯、定点投放”试点,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城镇规划区内、乡镇政府所在地村、集市贸易场点、工业集中区和旅游景点等地,要实行密闭化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其他农村着力推进垃圾点、垃圾转运车、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填埋场等设施建设。粮食主产区要切实解决好垃圾堆放场所。 

  21.生活污水的治理。有条件的建制镇和规模较大、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可积极推广氧化塘、湿地等微动力和无动力污水处理方式,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 

  (五)公共服务配套工程。 

  22.村部建设。完善配套村办公室、村文化科技活动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村档案室、村广播电视室、村警务(治安)室和村多功能室(农民夜校)等。 

  23.村卫生室建设。具有完备的供水和取暖设备,设有诊查、处置、药房、妇幼保健和计免接种室,配备相应医疗设备、设施和相应的床位。 

  24.休闲健身广场建设。按照城建部门绘制的效果图,建设健身广场,达到广场硬化,艺术性地种植花草树木,配套各类体育健身设施。 

  25.广告标语。村部、学校、商场和休闲健身广场等地方可设美观整齐的村务公开栏、各种宣传栏,主要街道两侧院墙可粉刷醒目的宣传标语,也可绘制各种有益健康、文明、向上的宣传画。 

  26.农村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配齐配全安全校车。 

  27.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村屯要积极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托老托幼场所、农贸集市、旅游景点、邮政、储蓄、网吧、超市、浴池、理发等配套服务设施,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整洁清新。 

  (六)生态环境改善工程。 

  28.农村绿化美化。积极开展“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活动,道路两侧及村屯四周、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种植树木,巷道两侧及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有条件的打造村屯景观带,基本实现窗前有花、院内有果、屯边有树、路边有荫的目标。 

  29.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进行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 

  30.农村生态建设。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目标,积极开展“百镇、千村”创建工程,在全省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符合国家、省级、市级标准的生态村、生态镇。 

  31.土地整治。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基础,搭建土地整治平台,实施田、水、路、林、村改造提升,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2.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开展农业清洁示范区建设,综合利用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实现田园(养殖区)清洁、水源清洁和家园清洁,加强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养殖技术,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四、重点解决垃圾围村问题 

  (一)东北遭遇垃圾围村现象。2013517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940期,报道了吉林省部分地方遭遇垃圾围村问题,指出我省中部地区农村垃圾多、处理手段单一,影响农民生活。对此,原国家领导人邹家华做出请吉林省王儒林书记和巴音朝鲁省长参阅的批示。省委书记王儒林要求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突出解决垃圾围村问题,力求让不离土不离村的农民早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按照省领导的指示,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农村垃圾确实是影响吉林农村农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一大顽疾,必须采取措施,认真解决。当前我省农村垃圾整治的难点和重点主要是粮食主产区:一是人口多,生活垃圾日产量大;二是柴草多,乱堆乱放现象严重;三是畜禽饲养多,畜禽粪便清运不及时;四是农村所有的空闲地都种上了庄稼,很难找到集中堆放、统一填埋垃圾的地方;五是粮食主产区普遍财力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脏乱差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近年来,农村环境问题特别是垃圾污染问题引起了重视。按照省统一部署和相关部门职能,省有关部门就解决农村垃圾和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做了大量工作。省住建部门主要是抓了县城以上垃圾的处理,没有延伸村屯;省环保厅利用2011—2013年三年时间投入14亿元,着力开展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清理生活垃圾、保护饮用水源地的综合整治;省农委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四清、四改、两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省畜牧部门主要是抓了人畜分离和畜禽标准化生产;省爱卫会抓了农村卫生厕所建设;省粮食局抓了标准化储粮仓建设,省发改、省财政、省国土、省林业等部门也从不同侧面加强农村规划和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二)我省垃圾处理五种模式。 

  1.通化县户定点、屯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模式。通化县每年财政拿出400万元用于垃圾处理补贴,按照每个乡镇补贴4万元,每村补助3000元,农村人口每人补贴4元的标准,实施垃圾处理补贴,同时,乡村还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垃圾处理,农民每人每月按1-2元标准,出资用于垃圾处理。屯内每5-10户建立一处垃圾回收池,每50户屯内设立一处垃圾分类池,村设垃圾储藏间,专门收集有毒有害垃圾,乡镇都配备一台价值20万元垃圾压缩车,每周定期到各村收集有毒有害垃圾,经过压缩后运送到县里垃圾处理场,进行防渗漏填埋。临时雇佣保洁人员,年工资1-2万元,小屯设1名,大屯设3-4名。保洁人员除了负责垃圾转运外,要求每天清扫街道一次,花草树木管理,垃圾捡拾,实行全天保洁。 

  2.绿园区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管、区统运管理模式。绿园区下辖3个镇、2个开发区、24个村、106个自然屯,于2009年启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一次性投入800万元用于购置环境卫生清运车辆、机械,成立专业保洁队伍。2011年起,环境卫生整治专项经费从每年的240万元增加至400万元,并在原有32台环卫车辆基础上添置钩机3台,新配备手推车240辆,清扫工具440套,修建标准垃圾堆放池120个。区成立了440人的农村环境卫生专业保洁队伍,属于公益岗位,每人每月由区政府补贴1200元。 

  3. 吉林市丰满区小白山乡乡带村垃圾处理模式。乡里成立环卫队,配备转运车辆60台、环卫人员94人,每天到所辖的18个行政村统一清运垃圾,实现垃圾定点堆放、统一清运、集中处理。各个行政村负责垃圾清理和定点堆放,保证村屯街道和农户庭院整洁干净。 

  4.公主岭市八家子村垃圾清运合作社模式。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八家子村利用省环保厅的配备的垃圾车成立了清运合作社,3台垃圾清运车,1台钩机,负责3个村垃圾收集、运输,实行承包管理。村里优先使用运输垃圾。在村里建了一个占地2亩的垃圾场。每周清运2-3次垃圾。目前,遇到难题有两个:一是有毒有害垃圾无法处理。二是配备保洁员工资补贴无法解决。 

  5.公主岭市兴林村和伊通县营城子镇乡村民约管理模式。这两个地方,都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和定期检查督促的方式,每家每户做到每天自己清扫,垃圾运输到自家的田间地头填埋。营城子镇全镇14个村全部制订了村规民约,要求农户八不准、并实行五包,不准乱垛柴草垛,不准乱堆放粪堆,不准乱扔垃圾,不准在墙体乱写和张贴广告,不准畜禽散养乱跑,不准随意焚烧秸秆,不准在庭院内外随意摆放物品,不准在街路随意停放车辆;农户包新建院墙大门维护,包门前街道卫生清扫,包清除积雪,包花草树木成活和路灯管护,包路边沟清理。 

  (三)我省垃圾重点整治内容。主要是围绕八清、一禁止展开。所谓八清:一是清垃圾。对农村各类越冬垃圾以及积雪和残冰,进行全面清理,解决好垃圾围屯、围田、围路、围河问题。二是清粪堆。畜禽粪便要及时清运到村庄以外的固定场所,堆肥发酵后肥田,做到日产日清、随产随清。三是清柴草。各村屯要按照统一规划,明确柴草堆放地点,清理后的柴草垛,要统一堆放在村屯的下风头,远离村屯,避开公路视线,这样也符合农村消防要求,消除柴草消防隐患。四是清路障。清除村道和屯内街路边堆放的红砖、砂石等建筑材料,清除废弃的农用车、建筑废料,清除木头杆子和木头疙瘩等。五是清乱建的建筑物。清除庭院内外乱搭乱建多余的建筑物,拆除废弃的棚架、圈舍和仓房等。六是清残垣断壁。清除废弃的院墙,清理歪斜的板杖子,修缮好院墙大门。七是清广告。清除内容低俗、不健康的户外广告和各种推介产品的野广告,根治乱贴乱画,治理墙面疥疮。规范村务公开栏、各种宣传板、科普画廊和标语口号,弘扬积极向上、健康有益文化。八是清死畜禽。清除丢弃在村庄周围、路边沟、沟塘河渠里边的畜禽动物尸体,实施填埋处理。所谓一禁止:就是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要引导农户开展大面积秸秆还田,利用黄贮和发酵秸秆饲料喂食牛羊,将秸秆制作燃料替代煤炭等。 

  (四)我省垃圾整治重点部位。要突出八个重点部位,做到全方位整治,不留死角。一是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镇周边的三线一环地带,做到无积雪残冰、无垃圾、无树上浮挂物。二是小城镇和农贸集市,保证垃圾及时清运、环境卫生整洁。三是村部、学校、广场、企业等公共场所,既要美化亮化清洁化,又要整齐规范有序。四是沟渠河道。村道、屯道、巷道两侧的排水沟和村内小流域、河流塘坝要做到排水通畅。五是农户庭院。突出解决好地趴粮和散养畜禽问题,搞好室内卫生,做到院落整齐清洁、明亮舒畅。积极推进庭院硬化、净化和美化,建设一批美丽庭院。六是畜禽养殖小区、棚膜蔬菜园区、工业集中区和乡村旅游观赏区,突出解决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废弃蔬菜处理、工业垃圾无污染处理、旅游垃圾清运处理问题,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七是水源地。清除用于农村饮用水的河流、塘坝、泵站等水源地各种化工污染源、建筑垃圾污染源、畜禽粪尿污染源,防治污染,确保饮水安全。八是卫生管理死角,清理城郊、镇郊、村屯相邻地带、公铁路区间相邻地段、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卫生管理死角区域现存垃圾和污物,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管理责任,确保环境整洁。 

  (五)我省垃圾整治方向。今后全省农村垃圾处理应该朝着3个方向推进:一是减量化。就是能利用的就利用,比如畜禽粪便等发酵培肥地力,建筑垃圾用于平整道路,柴草等综合利用,废纸和废塑料能回收利用的要回收利用,能随烧柴一起烧掉的就烧掉,实质需要统一回收的垃圾就是那些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类垃圾,做到垃圾最大限度的减量化。二是资源化。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后,绝大多数的垃圾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垃圾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垃圾分类和综合利用这方面,各地要积极探索,大胆推进,选择部分村屯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大面积推广。三是无害化。所谓无害化,就是垃圾经过处理之后,对自然环境没有产生二次污染,对农民生产生活没有新的妨碍和影响。比如废弃电池、过期药品、废弃日用化学品等有毒有害垃圾,要运送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还有化纤类垃圾集中到环保焚烧炉焚烧;对于动物尸体要进行无渗漏填埋或焚烧处理,防止出现疾病传播和人畜交叉感染。 

  五、江浙两省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和我省2015年工作思路 

  201412月15日—19日,由省农委于强副主任带领长春市农委、四平市农委、省新农村办有关负责同志一行6人,先后考察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大塘金村、花塘社区东观村和西观村、黄龙岘村,溧阳市陈家村、祠堂村、后村、灵官村、龙峰村、竹塘村;浙江省德清县五四村、劳岭村、燎原村,安吉县高家堂村、马家弄村,桐庐县芦茨村、茆坪村、环溪村、荻浦村等2省、5个县(市、区)、19个美丽乡村。江浙两省地处“长三角”地带,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商贸重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建国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两个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文等方面的优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协调推进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等各项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历史新突破,开创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他们的做法和经验: 

  (一)注重城乡统筹,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江浙两省都把新农村建设当成改善农村民生的最重要抓手,高质量快速推进。所到之处看见的农村,都是一条条笔直宽敞的柏油路,一排排古朴特色三四层高楼的农民新村,一处处完善的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清洁的自来水、综合服务社区和历史文化长廊,一个个与大城市紧密衔接的具有生态乡村风貌特点的旅游景点,一块块村落景观、道路景观、水体景观、绿化景观相接辉映,塑造了江南独有的乡村特色美景。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农村基础设施全覆盖、公益事业全发展、公共服务全保障,农村更像城市,城市连接农村,城乡连为一体,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充满了骄傲感和自豪感,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二)注重科学规划,突出生态优先,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江浙两省都秉持着“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尊重生态、热爱生态、保护生态入手,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他们建设的新农村都是依山傍水,随弯就弯,千回百转,没有统一模式,不搞大拆大建,一村一韵,一户一特,千村千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03年,浙江省率先提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之后,聘请北京等地几家大的规划院对全省农村进行了村庄规划,确定重点建设200个省级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的村庄布局,形成了以“四美三宜二园”,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江苏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先导,将全省20万多个自然村逐步优化为4.2万多个农村居住点,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三)注重发展产业,突出富民强村,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江浙两省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只有几分地。但是他们在匮乏的土地、独特的资源基础之上,大胆探索,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大幅结构调整、高度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发展之路。到目前,江苏省发展家庭农场1.9万家,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景点3211个。2013年,江浙两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106元和13598元。以江苏省为例,2013年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2054亿元,净资产1333亿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9万元。做到了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实力同步增长。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一是集体整合土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大塘金村将本村及其毗邻的村庄耕地,采取租赁的方式集中连片种植薰衣草400亩,打造“金陵休闲农业四十八景”之一,集休闲旅游、加工薰衣草精油、薰衣草茶于一体,年吸引游客3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400多万元。黄龙岘村2000亩特色茶园,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二是农户合作经营。溧阳市祠堂村党支部书记林富春带头组织村民成立了溧阳市江南桂花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800余名。目前,已初步建成江南最大的桂花产业园基地,园区实现年销售2800万元,利税600余万元。成为十里桂花长廊产业观光带,共栽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桂花6万多株,打造成为“江南桂花第一村”。浙江省安吉县马家弄村5000亩毛竹林及其系列加工制品产业,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45万元。三是发展行业协会。桐庐县芦茨村集中连片打造“慢生活农家乐”,目前已经发展到101家,年产值达到4500多万元。他们为改变农家乐“各自当家”的局面,进一步提升农家乐档次,规范农家乐经营,村里组建了农家乐协会,制定协会章程,严格规范农家乐的经营行为,加强对农家乐食宿接待各方面的管理。四是吸引社会资本。德清县劳岭村利用地处莫干山脚下清馨幽静、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和距离上海仅2小时车程的区位优势,引进南非、法国、韩国等投资商,发展外籍人士在当地开办食宿服务“洋家乐”、开山鼻祖“三九坞”、当家花旦“裸心谷”、后起之秀“后坞生活”、浪漫典范“法国山居”、小家碧玉“隐居莫干”等系列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驻沪大企业高管和白领到此休闲度假,仅60多家“洋家乐”,每家每天旅游收入4000-8000元。同时,农户每年出租房租财产性收入达到5-10万元。 

  (四)注重提升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着力彰显新农村建设特色。江浙两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十分注重打造特色产业牌、生态旅游牌、历史文化牌和美丽乡村牌,在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在传承保护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一是注重历史文化挖掘。南京市江宁区利用有87组地名与《红楼梦》有关,花塘社区的地形态势与《红楼梦》大观园的地形态势相符合,曹雪芹的祖宅在江宁等文化优势,全力打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红楼稻香村(东观村和西观村)。桐庐县茆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保护和挖掘至今有900余年历史、宋元之际建的“文安楼”、“胡氏宗祠”及一大批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建筑,成为考古研究和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二是注重历史人物宣传。桐庐县荻浦村历史上曾考出12个进士,其中申屠氏是个人才辈出的家族,有汉代丞相、尚书令,提据史端公等。申屠开基为救父亲舔吮疮毒,乾隆赐“孝子”匾,立牌坊一座。荻浦人家家都有以德文化为特点的家训祖教以及学校教风等。荻浦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彰显以历史人物为代表的孝义文化,很吸引人的眼目。三是注重建筑物的文化命名。走进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楼房最醒目的位置、社区、骑友驿站、公交站点、售货亭等都张贴着美丽乡村标识标牌,无时无处你都身在美丽乡村之中。村内所有的建筑物都有特色文化意义的命名,街路、饭店、休闲区、旅游景点、游客服务中心都有指示牌、导游图指引。在桐庐县荻浦村,即使废弃的畜禽圈舍修复再利用,命名为牛栏咖啡、猪栏茶吧,别具特色。在江浙农村,就是一块石头、一颗枯木、一个塘坝、一条小溪等,都通过精心点缀修饰,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四是注重区域文化包装推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江浙两省各地区市、县、区、乡镇、村,都有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强的文化名片。比如桐庐县环溪村,因为村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由此得名清莲环溪村的美名。溧阳市竹塘村自然生态保持完好,植被茂密、溪水清澈、地势坡缓、老树参差,呈现一派原生态环境景象,“竹塘村寨”远近闻名。在杭州市,萧山区命名为“文明萧山·幸福家园”,桐庐县命名为“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建德市命名为“秀美山村·宜居建德”,富阳市命名为“富春山居·美丽乡村”,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等。这些文化名片享誉全国,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注重建筑文化的打造。美丽乡村都是仿古建筑,独具风格,房顶黑瓦,白色墙体,灰色墙裙,青石地面,暗色木质栏杆,灰白黑,淡素雅,体现了整体建筑的静怡、厚重和古朴,与周边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五)注重顶层设计,突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江浙两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都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谋划推进改善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江苏省将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考核体系,要求环境达标比例必须达到95%以上。浙江省从2003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每年都以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会议,表彰一批先进单位个人,命名一批美丽乡村,推动力度特别大。二是不断加大投入。近年来,江浙两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投入巨资,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江苏省2014年投入专项资金达到23.74亿元,整合资金242亿元。浙江省市县各级政府“三公”经费预算支出削减30%,节约下来的部分全部拿来用于治理农村污水。2014年浙江省省级专项达到40亿元,地级市、县(市、区)专项资金也都在几千万元以上,十年时间各级财政投入435亿元,各类社会资本投入700多亿元,体现了各级财力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三是创新建设模式。江浙两省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江苏省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集一、二、三星级“康居乡村”新农村重点区。江宁区将世凹桃源、石塘人家、汤山七坊、朱门农家、东山香樟园等5个小村落打造成旅游休闲观光的“五朵金花”,并明确重点抓110个示范村、182个重点整治村、706个一般整治村。浙江省已创建35个美丽乡村先进县、80条景观带和30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在全面完成农村环境整治任务的基础上,计划用三年时间再完成3万多个自然村的污水治理任务。 

  总之,江浙两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有外在的、有形的变化,更有本质的、内涵的提升,做法成熟,经验弥贵,值得我省认真学习和借鉴。 

  借鉴江浙两省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也必须立足改革创新,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步伐。具体要实现十个转变:一是在总体安排上,由过去重视新村建设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方向转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二是在统筹推进上,由过去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向统筹推进改善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方向转变,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础、新农村建设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三是在建设时序上,由过去重视各项建设一起推进向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3个步骤方向转变,要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四是在选点布局上,由过去重视均衡发展向连点成线、集中连片、整乡整区域推进方向转变,要集中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样板村群和示范景观带;五是在建设方式上,由过去重视整齐美观向“一村一特”、“千村千面”、尊重自然生态方向转变,要因地制宜推进各项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六是在文化挖掘上,由过去重视典型宣传向保护古村落、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方向转变,要不断增添新农村特色、增强吸引力;七是在增收致富上,由过去重视农民增收向既富村、又富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劳务财产性收入等方向转变,要把规模经营、合作经营、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放在突出位置;八是在产业发展上,由过去重视产量提高向发展高产、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方向转变,要走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子;九是在建设内涵上,由过去重视“物的新农村”建设向“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并重转变,要提高职业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十是在组织推动上,由过去重视政府投入向科学规划、整合社会力量方向转变,要切实落实全党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责任。 

  具体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第一,高标准推进410个重点村建设。省政府已将41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建设纳入2015年民生工程重点项目实施。2015年支持的项目主要有:农户围墙大门改造、村屯道路和路边排水沟建设,村部和农村文化休闲广场建设等。及时启动新一轮4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在原有58个样板村群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布点连线成片,使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群达到80个左右,每个样板村群布点行政村5-8个。到2015年底,集中打造一批城镇周边城镇化型、中西部地区社区化型、东部山区特色化型、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型的新农村建设标兵村800个,先进村500个,农民集中上楼的村200个。 

  第二,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对比江浙两省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今后我省新农村建设应着力注重文化元素和生态建设等重要内容。2015年,省里制定创建10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建设内容包括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要充分体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的新时期乡村建设特点。 

  第三,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30万户干净人家。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建设10万个美丽庭院、30万户干净人家创建活动。美丽庭院要求围墙大门改造到位,房屋、仓房、圈舍、厕所、储粮仓建设有序,柴草堆放科学合理,庭院人行道实行硬化,菜园景观化,院内干净,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干净人家要求室内外干净整洁,防治苍蝇、蟑螂、老鼠、蚊虫侵害有措施,讲卫生、讲文明、讲科学,生活方式健康向上。 

  第四,推进5000个行政村农村道路实现屯屯通2015年,全省各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交通、新农村、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移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兴边富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整合市县两级专项投入,以及各类帮扶和乡村自有资金等,加大农村公路尤其是屯内道路建设力度,在实现100%“村村通40%“屯屯通的基础上,2015屯屯通比例提高到50%以上,实现屯屯通的行政村达到5000个左右。以后,每年屯屯通比例各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屯屯通户户通的比例相应提高到60%以上。 

  第五,开展12个县(市、区)美化工程。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面推行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2015年选择磐石市、通化县、集安市、辉南县、伊通县、长春市绿园区、四平市铁西区和铁东区、通化市东昌区、敦化市和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开展整县农村房前屋后和公路两旁栽花种草。 

  第六,推进35%行政村建立设施管护、民主管理各项村务的长效机制。主要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建立村规民约,建立农村各项设施维护运行的各项制度,全面落实五包八不准环境整治和保洁的长效机制, : 农户包新建院墙大门维护,包门前街道卫生清扫,包清除积雪,包花草树木成活和路灯管护,包路边沟清理;不准乱垛柴草垛,不准乱堆放粪堆,不准乱扔垃圾,不准在墙体乱写和张贴广告,不准畜禽散养乱跑,不准随意焚烧秸秆,不准在庭院内外随意摆放物品,不准在街路随意停放车辆。目前,我省涌现了一大批像公主岭市青林村、磐石市永红村、榆树市红庙村、伊通县营城子镇等一大批典型,这些典型都可比、可看、可学。2015年,省农委将大力推广新农村建设8大机制、20种模式,让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和自然屯,都有机制可学、模式可用,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七,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我省各地都建设了一批漂亮的新农村,但文化内涵普遍贫乏,仅限于扭秧歌、跳广场舞、墙体文化上,与江浙两省打造的特色文化差距较大。从2015年起,全省开展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要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凡是创建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的村,以及各市(州)、县(市、区),都要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品牌。 

  第八,完成2000名村干部培训和100个典型报道宣传工作2015年,省里要继续完成1000名村干部、1000名职业农民专项培训工作,培训重点内容就是农村村庄和垃圾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进一步增强村干部和农村经济组织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组织新闻媒体对100个美丽乡村典型和作出突出业绩的新农村建设人物进行采访报道,深入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成果。继续开展10万农村青年新农村建设知识竞赛,会同省委宣传部办好2015年农民文化节。 

  第九,切实加强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工作。一是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三级410名领导干部每年帮扶41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的工作责任,凝心聚力,捆绑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大专院校、社会能人,强力帮扶,增加投入。二是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涉农资金使用,鼓励在县一级把资金集中起来,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扎实。2015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要达到20亿元。三是加强会议推动。今年,要在78月份,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争取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现场会议,培育一批好典型,推广一批好的模式和机制,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