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15-07-14 12:56:00 来源:

省新农村办 董国权 

   根据培训班课程内容安排,我讲5个问题: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至今,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三化统筹战略,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统领,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大重点,强力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06-2014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的九年,也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时期。2014年吉林省粮食生产达到706.56亿斤,继2013年之后再次突破700亿斤,占全国总量的5.82%,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农民安居乐业,2014年吉林省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80元,同比增长10.2%,首次超过万元。园艺特产业产值实现1300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11.7%,畜牧业、林业和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二)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面加强,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建设农村公路5.35万公里,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率分别达到100%99%;解决了672.2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告别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通过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电网取得了较大发展,基本解决低电压问题;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35万户;全部完成76.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改造农村危房6.26万户,今年再改造4万户;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省已累计建设城乡校舍704万平方米,落实资金75.6亿元,全年新增城市和农村标准校车2271辆;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已经提高到人均301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75%,最高支付限额达到8万元,是上年我省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实现了5554个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100%;实现乡乡通宽带,建设开通行政村宽带互联网5254个;累计扶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24个,实现了省内全覆盖;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600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4.4%3741个村配建健身设施,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36.6%;推进2020个贫困村整村跃升,实现10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三)村镇改造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2006年以来,全省先后开展了“百镇千村”和10个整体推进县试点建设,探索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2010年进入深入实施阶段,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全省先后启动建设示范村2000个;2014年根据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全省启动建设了410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九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村镇共完成产业项目24448个,总投资达660.4亿元。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835个,修建村部4539个、农民夜校2640个、卫生室6747个、农家书屋7553个;建设农村文化大院3319个;建设室内水冲和户外卫生厕所57.9万个,公共厕所2.2万个,修建垃圾处理场点5.7万个,修建排水沟3172万延长米,修建围墙3818万延长米,建新大门22.1万个,安装路灯6.47万盏;绿化美化村屯2.5万个。 

(四)专项投入不断增加,辐射带动效应明显。九年时间省投入专项资金16.6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380.6亿元,放大效应达到22.9倍,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新格局,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促进了城镇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其中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35.06亿元,占9.3%;各级部门和单位帮扶投入22.32亿元,占5.9%;整合项目8133个、资金109.63亿元,占28.8%;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5.56亿元,占1.5%;乡村投入86.35亿元,占22.7%,农民投入121.38亿元,占32%。 

(五)宣传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省里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委组织部和省新农村办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项培训。从2009年开始,会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培训,到2013年底共举办29期培训班,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从2014年开始,继续实施新一轮村级干部培训,主要对村三委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和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每年培训2000名。 

(六)健全领导组织体系,完善帮扶工作机制。落实了省、市、县三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工作责任制。目前,全省共有2714名领导、3829个帮扶部门和单位、2777名指导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帮扶企业达到4645家。还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促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能人援建、干部回乡帮扶建设新农村的有效工作方法,合力共建新农村的氛围越来越浓郁。 

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总的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吉林和新农村建设为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秸秆、粪便、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村庄整治步伐,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情况,注意把握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建设。不搞“一刀切”,防止大拆大建。 

——规划先行,科学实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突出抓好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农村垃圾处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要注意保护乡村功能、田园风光、民俗特点和古民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屯。 

——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发展诉求,不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区分轻重缓急,量力推进各项建设,不得强制或者变相摊派,增加农民负担,不得举债搞建设。 

——建管结合,综合治理。坚持以建促管,以管带建,管建结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农村公益事业,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杜绝前建后弃、前清后脏、前管后乱。 

——突出重点,统筹协调。把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总的抓手,高度摆位,重点突破。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提高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三、主要任务 

我省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实施“六大工程”,重点完成32项整治建设任务。 

(一)农村环境清洁工程。 

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和消灭老鼠、蟑螂、蚊子、苍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 

1.清垃圾。清理公路主干道及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解决好垃圾围村、围田、围路问题。 

2.清柴草。清理乱堆乱放的柴草垛,统一堆放在房屋下风头,远离村屯,尽量避开公路视线,整齐美观。 

3.清粪堆。清理村内街道两旁和田间地头散落堆放的粪堆,发酵后肥田。农户饲养畜禽新产生的粪便要及时清运到屯外,防止污染地下水和屯内空气。 

4.清院落。清理院落内私搭乱建、墙壁乱涂乱画、室内环境卫生不整洁问题,规整院内堆放物品,做到室内、院落整齐清洁、明亮舒畅。拆除残垣断壁和废弃的棚架、圈舍和仓房等。 

5.清沟渠。清理村道、屯道、巷道两侧的排水沟和村内小流域、河流等内的垃圾污物,保持排水通畅。 

6.清卫生死角。清理城郊、镇郊、村屯相邻地带、公铁路区间相邻地段的卫生死角,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管理责任,确保环境整洁。 

7.消灭“四害”。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消灭村屯及室内外老鼠、蟑螂、蚊子和苍蝇,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8.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和农村公路危(险)桥改造建设,逐步提高乡镇与村、村与屯的连通水平。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逐年完善防排水设施和安全标志及防护设施。 

9.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农村居民和学校饮水安全问题。 

10.农村住房的改造。推进城镇郊区利用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建设城镇化型农民新居,积极引导分散村屯合村并组集中建设中心村。加强对原有住房的改造,鼓励农民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改造提升民居。 

11.围墙大门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围墙大门实施改造。积极推进庭院硬化。 

12.小流域和河流治理。村内的小流域和流经的河流,沟和河岸两侧砌浆砌石,清理河沟道,岸上边要绿化美化,铺好人行道。对于屯内泡沼,有条件的要打造成人工湖或垂钓园。 

13.卫生厕所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改厕步伐,继续推广和大力普及户用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配建村屯公共卫生厕所。 

14.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改厕、改圈和改厨相结合,示范推广秸秆气化工程,综合开发利用农村风能、太阳能和小水电、地缘热,形成清洁能源体系。同步推广节能灶、吊炕、地火龙等。 

15.科学储粮仓建设。指导农民建设自然通风、防霉、防鼠、防雨雪的科学储粮仓,改变农户粗放式储粮习惯,解决“地趴粮”问题,减少粮食损失。 

16.路灯建设。实施农村亮化工程,主要街道、巷道和庭院大门两侧设立路灯,主要街路的商铺、企业设置美观灯饰,村部、学校、托老托幼场所、休闲健身广场、旅游景点等全部亮化。积极推广节能灯和太阳能灯。 

17.电力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好农村动力电进屯入户和农田生产用电问题。 

(三)农村人畜分离工程。 

18.科学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实施“退户入区”工程,引导农户改变传统饲养习惯,由分散饲养畜禽向规模饲养、集中饲养、标准化饲养畜禽方向发展,重点支持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建或联建高起点的、大规模的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 

19.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规模化养殖场要配套建成符合减排要求规范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减排能力。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上,配套建设沼气工程,与种植业相结合,实现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 

(四)垃圾污水处理工程。 

20.生活垃圾处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化的要求,推行“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21.生活污水的治理。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 

(五)公共服务配套工程。 

22.村部建设。完善配套村办公室、村文化科技活动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村档案室、村广播电视室、村警务(治安)室和村多功能室(农民夜校)等。 

23.村卫生室建设。具有完备的供水和取暖设备,设有诊查、处置、药房、妇幼保健和计免接种室,配备相应医疗设备、设施和相应的床位。 

24.休闲健身广场建设。按照城建部门绘制的效果图,建设健身广场,达到广场硬化,艺术性地种植花草树木,配套各类体育健身设施。 

25.广告标语。村部、学校、商场和休闲健身广场等地方可设美观整齐的村务公开栏、各种宣传栏,主要街道两侧院墙可粉刷醒目的宣传标语,也可绘制各种有益健康、文明、向上的宣传画。 

26.农村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配齐配全安全校车。 

27.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村屯要积极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托老托幼场所、农贸集市、旅游景点、邮政、储蓄、网吧、超市、浴池、理发等配套服务设施,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整洁清新。 

(六)生态环境改善工程。 

28.农村绿化美化。积极开展“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活动,道路两侧及村屯四周、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种植树木,巷道两侧及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有条件的打造村屯景观带,基本实现窗前有花、院内有果、屯边有树、路边有荫的目标。 

29.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巩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果,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进行连片整治,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 

30.农村生态建设。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目标,开展“百镇、千村”创建工程,打造一批符合国家、省级、市级标准的生态村、生态镇。 

31.土地整治。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基础,搭建土地整治平台,实施田、水、路、林、村改造提升,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2.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农药、农膜、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投入,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养殖技术。 

四、重点解决垃圾围村问题 

(一)东北遭遇垃圾围村现象。2013517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940期,报道了吉林省部分地方遭遇垃圾围村问题,指出我省中部地区农村垃圾多、处理手段单一,影响农民生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当前我省农村垃圾整治的难点和重点主要是粮食主产区:一是人口多,生活垃圾日产量大;二是柴草多,乱堆乱放现象严重;三是畜禽饲养多,畜禽粪便清运不及时;四是农村所有的空闲地都种上了庄稼,很难找到集中堆放、统一填埋垃圾的地方;五是粮食主产区普遍财力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脏乱差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二)我省垃圾处理五种模式。 

1.通化县户定点、屯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模式。通化县每年财政拿出400万元用于垃圾处理补贴,乡村还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垃圾处理,农民每人每月按1-2元标准,出资用于垃圾处理。屯内修建垃圾收集分类回收池,村设垃圾储藏间,专门收集有毒有害垃圾,乡镇都配备一台价值20万元垃圾压缩车,每周定期到各村收集有毒有害垃圾,经过压缩后运送到县里垃圾处理场,进行防渗漏填埋。村保洁人员除了负责垃圾转运外,要求每天清扫街道一次,花草树木管理,垃圾捡拾,实行全天保洁。 

2.绿园区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管、区统运管理模式。绿园区下辖3个镇、2个开发区、24个村、106个自然屯,每年投入400多万元,用于购置环境卫生清运车辆、机械,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实现了与城市垃圾收集处理接轨。 

3. 吉林市丰满区小白山乡乡带村垃圾处理模式。乡里成立环卫队,配备转运车辆60台、环卫人员94人,每天到所辖的18个行政村统一清运垃圾,实现垃圾定点堆放、统一清运、集中处理。各个行政村负责垃圾清理和定点堆放,保证村屯街道和农户庭院整洁干净。 

4.公主岭市八家子村垃圾清运合作社模式。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八家子村利用省环保厅的配备的垃圾车成立了清运合作社,3台垃圾清运车,1台钩机,负责3个村垃圾收集、运输,实行承包管理。村里优先使用运输垃圾。 

5.公主岭市兴林村和伊通县营城子镇乡村民约管理模式。这两个地方,都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和定期检查督促的方式,每家每户做到每天自己清扫,垃圾运输到自家的田间地头填埋。要求农户八不准、并实行五包,不准乱垛柴草垛,不准乱堆放粪堆,不准乱扔垃圾,不准在墙体乱写和张贴广告,不准畜禽散养乱跑,不准随意焚烧秸秆,不准在庭院内外随意摆放物品,不准在街路随意停放车辆;农户包新建院墙大门维护,包门前街道卫生清扫,包清除积雪,包花草树木成活和路灯管护,包路边沟清理。 

(三)我省垃圾重点整治内容。主要是围绕八清、一禁止展开。所谓八清:一是清垃圾。对农村各类越冬垃圾以及积雪和残冰,进行全面清理,解决好垃圾围屯、围田、围路、围河问题。二是清粪堆。畜禽粪便要及时清运到村庄以外的固定场所,堆肥发酵后肥田,做到日产日清、随产随清。三是清柴草。各村屯要按照统一规划,明确柴草堆放地点,清理后的柴草垛,要统一堆放在村屯的下风头,远离村屯,避开公路视线,这样也符合农村消防要求,消除柴草消防隐患。四是清路障。清除村道和屯内街路边堆放的红砖、砂石等建筑材料,清除废弃的农用车、建筑废料,清除木头杆子和木头疙瘩等。五是清乱建的建筑物。清除庭院内外乱搭乱建多余的建筑物,拆除废弃的棚架、圈舍和仓房等。六是清残垣断壁。清除废弃的院墙,清理歪斜的板杖子,修缮好院墙大门。七是清广告。清除内容低俗、不健康的户外广告和各种推介产品的野广告,根治乱贴乱画,治理墙面疥疮。八是清死畜禽。清除丢弃在村庄周围、路边沟、沟塘河渠里边的畜禽动物尸体,实施填埋处理。所谓一禁止:就是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要引导农户开展大面积秸秆还田,利用黄贮和发酵秸秆饲料喂食牛羊,将秸秆制作燃料替代煤炭等。 

(四)我省垃圾整治重点部位。要突出八个重点部位,做到全方位整治,不留死角。一是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镇周边的三线一环地带,做到无积雪残冰、无垃圾、无树上浮挂物。二是小城镇和农贸集市,保证垃圾及时清运、环境卫生整洁。三是村部、学校、广场、企业等公共场所,既要美化亮化清洁化,又要整齐规范有序。四是沟渠河道。村道、屯道、巷道两侧的排水沟和村内小流域、河流塘坝要做到排水通畅。五是农户庭院。突出解决好地趴粮和散养畜禽问题,搞好室内卫生,做到院落整齐清洁、明亮舒畅。积极推进庭院硬化、净化和美化。六是畜禽养殖小区、棚膜蔬菜园区、工业集中区和乡村旅游观赏区,突出解决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废弃蔬菜处理、工业垃圾无污染处理、旅游垃圾清运处理问题,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七是水源地。清除用于农村饮用水的河流、塘坝、泵站等水源地各种化工污染源、建筑垃圾污染源、畜禽粪尿污染源,防治污染,确保饮水安全。八是卫生管理死角,清理城郊、镇郊、村屯相邻地带、公铁路区间相邻地段、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卫生管理死角区域现存垃圾和污物。 

(五)我省垃圾整治方向。今后全省农村垃圾处理应该朝着3个方向推进:一是减量化。就是能利用的就利用,比如畜禽粪便等发酵培肥地力,建筑垃圾用于平整道路,柴草等综合利用,废纸和废塑料能回收利用的要回收利用,能随烧柴一起烧掉的就烧掉,实质需要统一回收的垃圾就是那些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类垃圾,做到垃圾最大限度的减量化。二是资源化。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后,绝大多数的垃圾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垃圾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无害化。比如废弃电池、过期药品、废弃日用化学品等有毒有害垃圾,要运送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化纤类垃圾、动物尸体要进行无渗漏填埋或焚烧处理。 

五、江浙两省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和我省2015年工作思路 

20141215—19日,省农委考察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大塘金村、花塘社区东观村和西观村、黄龙岘村,溧阳市陈家村、祠堂村、后村、灵官村、龙峰村、竹塘村;浙江省德清县五四村、劳岭村、燎原村,安吉县高家堂村、马家弄村,桐庐县芦茨村、茆坪村、环溪村、荻浦村等2省、5个县(市、区)、19个美丽乡村。他们的做法和经验: 

(一)注重城乡统筹,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所到江浙两省看见的农村,都是一条条笔直宽敞的柏油路,一排排古朴特色三四层高楼的农民新村,一处处完善的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清洁的自来水、综合服务社区和历史文化长廊,一个个与大城市紧密衔接的具有生态乡村风貌特点的旅游景点,一块块村落景观、道路景观、水体景观、绿化景观相接辉映,塑造了江南独有的乡村特色美景。农村更像城市,城市连接农村,城乡连为一体,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充满了骄傲感和自豪感,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二)注重科学规划,突出生态优先,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江浙两省都秉持着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他们建设的新农村都是依山傍水,随弯就弯,千回百转,没有统一模式,不搞大拆大建,一村一韵,一户一特,千村千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浙江省重点建设200个省级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的村庄布局。江苏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先导,将全省20万多个自然村逐步优化为4.2万多个农村居住点,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三)注重发展产业,突出富民强村,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江浙两省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只有几分地。但是他们在匮乏的土地、独特的资源基础之上,大胆探索,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大幅结构调整、高度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发展之路。到目前,江苏省发展家庭农场1.9万家,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景点3211个。2013年,江浙两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106元和13598元。以江苏省为例,2013年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2054亿元,净资产1333亿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9万元。做到了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实力同步增长。 

(四)注重提升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着力彰显新农村建设特色。江浙两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十分注重打造特色产业牌、生态旅游牌、历史文化牌和美丽乡村牌,在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在传承保护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一是注重历史文化挖掘。南京市江宁区利用有87组地名与《红楼梦》有关,花塘社区的地形态势与《红楼梦》大观园的地形态势相符合,曹雪芹的祖宅在江宁等文化优势,全力打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红楼稻香村(东观村和西观村)。二是注重历史人物宣传。桐庐县荻浦村历史上曾考出12个进士,其中申屠氏是个人才辈出的家族,有汉代丞相、尚书令,提据史端公等。申屠开基为救父亲舔吮疮毒,乾隆赐孝子匾,立牌坊一座。三是注重建筑物的文化命名。走进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楼房最醒目的位置、社区、骑友驿站、公交站点、售货亭等都张贴着美丽乡村标识标牌,无时无处你都身在美丽乡村之中。村内所有的建筑物都有特色文化意义的命名,街路、饭店、休闲区、旅游景点、游客服务中心都有指示牌、导游图指引。四是注重区域文化包装推介。在杭州市,桐庐县命名为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富阳市命名为富春山居·美丽乡村,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等。这些文化名片享誉全国,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注重建筑文化的打造。美丽乡村都是仿古建筑,独具风格,房顶黑瓦,白色墙体,灰色墙裙,青石地面,暗色木质栏杆,灰白黑,淡素雅,体现了整体建筑的静怡、厚重和古朴,与周边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五)注重顶层设计,突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江苏省将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考核体系,要求环境达标比例必须达到95%以上。浙江省从2003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每年都以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会议,表彰一批先进单位个人,命名一批美丽乡村,推动力度特别大。二是不断加大投入。江苏省2014年投入专项资金达到23.74亿元,整合资金242亿元。浙江省市县各级政府三公经费预算支出削减30%,节约下来的部分全部拿来用于治理农村污水。三是创新建设模式。江浙两省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江苏省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集一、二、三星级康居乡村新农村重点区。浙江省已创建35个美丽乡村先进县、80条景观带和30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 

总之,江浙两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有外在的、有形的变化,更有本质的、内涵的提升,做法成熟,经验弥贵,值得我省认真学习和借鉴。 

借鉴江浙两省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也必须立足改革创新,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步伐。具体要实现十个转变:一是在总体安排上,由过去重视新村建设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方向转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二是在统筹推进上,由过去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向统筹推进改善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方向转变,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础、新农村建设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三是在建设时序上,由过去重视各项建设一起推进向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3个步骤方向转变,要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四是在选点布局上,由过去重视均衡发展向连点成线、集中连片、整乡整区域推进方向转变,要集中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样板村群和示范景观带;五是在建设方式上,由过去重视整齐美观向一村一特千村千面、尊重自然生态方向转变,要因地制宜推进各项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六是在文化挖掘上,由过去重视典型宣传向保护古村落、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方向转变,要不断增添新农村特色、增强吸引力;七是在增收致富上,由过去重视农民增收向既富村、又富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劳务财产性收入等方向转变,要把规模经营、合作经营、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放在突出位置;八是在产业发展上,由过去重视产量提高向发展高产、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方向转变,要走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子;九是在建设内涵上,由过去重视物的新农村建设向物的新农村人的新农村建设并重转变,要提高职业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十是在组织推动上,由过去重视政府投入向科学规划、整合社会力量方向转变,要切实落实全党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责任。 

具体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第一,高标准推进410个重点村建设。省政府已将41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建设纳入2015年民生工程重点项目实施。2015年支持的项目主要有:农户围墙大门改造、村屯道路和路边排水沟建设,村部和农村文化休闲广场建设等。及时启动新一轮4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在原有58个样板村群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布点连线成片,使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群达到80个左右,每个样板村群布点行政村5-8个。到2015年底,集中打造一批城镇周边城镇化型、中西部地区社区化型、东部山区特色化型、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型的新农村建设标兵村800个,先进村500个,农民集中上楼的村200个。 

第二,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对比江浙两省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今后我省新农村建设应着力注重文化元素和生态建设等重要内容。2015年,省里制定创建10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建设内容包括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要充分体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的新时期乡村建设特点。 

第三,推进12个县(市、区)整县美化工程。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面推行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选择磐石市、通化县、集安市、梅河口市、敦化市、公主岭市、辉南县、伊通县、长春市绿园区、通化市东昌区、四平市铁西区和铁东区作为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县,在村屯周围和农户房前屋后、农村公路两侧绿化美化,打造精品线路、精品村屯和精品景观,进而带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农民管理农村环境的自觉性。 

第四,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以共建美丽庭院、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在全省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和一些重点村屯,选择一批经济基础较好、家庭经营管理有方、庭院布局整齐美观、绿化美化亮化到位、环境卫生治理达标的农户,作为美丽庭院创建对象,全省创建美丽庭院10万个。要实现庭院美、室内美、景色美、生活美、村庄美等五美的目标,带动美丽村屯、美丽乡村建设。 

第五,打造30万户干净人家。在全省农村广泛倡导和积极推广干净人家创建活动,按照不求房屋漂亮但求室内干净、不求设施齐全但求物品摆放整齐、不求高标准绿化美化但求农户景致雅观,达到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要求,全省创建干净人家30万户。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第六,推进5000个行政村农村道路实现屯屯通2015年,全省各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交通、新农村、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移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兴边富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整合市县两级专项投入,以及各类帮扶和乡村自有资金等,加大农村公路尤其是屯内道路建设力度,在实现100%“村村通40%“屯屯通的基础上,2015屯屯通比例提高到50%以上,实现屯屯通的行政村达到5000个左右。以后,每年屯屯通比例各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屯屯通户户通的比例相应提高到60%以上。 

第七,推进35%行政村建立设施管护、民主管理各项村务的长效机制。主要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建立村规民约,建立农村各项设施维护运行的各项制度。 

第八,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我省各地都建设了一批漂亮的新农村,但文化内涵普遍贫乏,仅限于扭秧歌、跳广场舞、墙体文化上,与江浙两省打造的特色文化差距较大。从2015年起,全省开展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要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 

第九,完成2000名村干部培训和100个典型报道宣传工作2015年,省里要继续完成1000名村干部、1000名职业农民专项培训工作,培训重点内容就是农村村庄和垃圾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进一步增强村干部和农村经济组织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组织新闻媒体对100个美丽乡村典型和作出突出业绩的新农村建设人物进行采访报道,深入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成果。 

第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三级410名领导干部每年帮扶41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的工作责任,凝心聚力,捆绑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大专院校、社会能人,强力帮扶,增加投入。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统筹涉农资金使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扎实。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