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李国强:关于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
发布时间: 2015-09-18 02:55:00 来源:

  尊敬的守臣主任、秀兰主任,各位全国人大代表: 

  首先,让我代表吉林省农委对多年来各位全国人大代表热情关心关怀、重视支持新农村建设,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次全国人大代表视察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对我们极大的激励和鞭策,我们一定按照这次视察的反馈意见,全面抓好整改和落实,确保这次视察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下面,我分两个方面将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总体进展情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到现在历经10年时间。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强有力的支持下,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奋力拼搏,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开启了新篇章,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主要工作和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建设新村。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需要出发,科学规划农村产业、人口、就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县(市)域镇村体系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规划。编制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以新农村专项投入为支撑,会同规划、发改部门着力推进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到目前,全省有71.2%的建制镇(不含城关镇)、43.9%的集镇编制了总体规划,有28.9%的行政村、17.4%的自然村编制了建设规划。 (二)开展建设试点,加强村屯改造。2006年以来,吉林省先后开展了百镇千村10个整体推进县试点建设,探索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2010年进入深入实施阶段,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先后建设示范村2000个。2014年吉林省又启动建设了41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目前,全省建成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配套、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环境清洁优美的标兵村800个左右、先进村500个左右,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建成新型农民小区120个。 

  (三)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幸福家园。2015年,吉林省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一是创建100个美丽乡村,打造一批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的村庄。二是推进12个县整县美化工程,在村屯周围、农户房前屋后、农村公路两侧绿化美化,打造精品线路、精品村屯和精品景观,整体打造美丽乡村靓丽风景线。全省建花卉育苗大棚233个,美化自然屯4282个,美化农村公路4772公里,集安市建设了万亩油菜花花海,通化市东昌区、东辽县都建设了千亩以上的花海,收到了美化环境、带动乡村旅游的多重效果。三是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实现清洁卫生庭院美、窗明几净室内美、植树栽花景色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和谐村庄美的五美目标,带动美丽村屯、美丽乡村建设。四是打造30万户干净人家,达到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要求,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五是开展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活动。省里聘请高句丽和朝鲜族文化、蒙古族文化、萨满文化、伯都那文化、满族文化5位顶尖专家作指导,每个县(市、区)也聘请3-4位知名文化专家,全省共确定100名影响力大的文化专家,对100个新农村建设标兵村、美丽乡村打造文化品牌,重点是弘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关东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整治农村环境,改变脏乱状况。为有效破解东北地区垃圾围村难题,2010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四清、四改、两化为主要内容的万村面貌整体提升活动。吉林省累计改造农村围墙28.9万公里,铁大门149.7万个,改造庭院84.6万个,修建排水沟2.8万公里,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45.9万套。2014年以来,省政府开展了治理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各地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全面探索和推进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较大进展。到20156月末,全省农村配有保洁人员33897名,建立起垃圾处理场和垃圾临时堆放点9096个,垃圾临时收集池28010个,垃圾箱88946个,垃圾转运车11520台,保洁经费1.76亿元,涌现出了一批整屯、整村、整乡、整县全面整治农村环境的先进典型。为了督促各地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发挥村两委和农民群众在农村绿化美化、处理垃圾、清除积雪、管护设施的主体作用,在全省广泛征集了村规民约,精选144个,指导7152个行政村建立和完善了村规民约。

  (五)加强基础建设,全力改善民生。吉林省坚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作为改善农村民生、建设新农村的工作重点,纳入日程,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到今年末,吉林省农村公路总投入达到538.5亿元,通达农村公路81008公里,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通屯公路硬化率达到65.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70.9亿元,解决了1018.09万农村居民及74.9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投入86亿元,基本解决农网低压电和农网卡脖子问题。改造农村泥草房76.4万户、危房24.8万户。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集标准达到46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75%,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6万元,大病保险自费超过8000元以上按比例报销50%。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达到622万人,其中领取待遇的223万人。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9319个、休闲健身广场3829个、5798个村配建健身设施,推进1503个贫困村整村跃升,实现11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省在农村公路村村通、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校舍安全改造、村部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村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农村宽带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大病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和最低保障、农作物保险、农村送文化下乡等14个重大民生方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六)切实加大投入,强化合力共建。一是强化政策引导。10年时间,吉林省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4亿元,带动市县财政投入39亿元,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建新农村的新局面。2014年市县两级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3.6亿元,比上年增长60.4%,设专项规模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有16个市县。2015年在去年基础上,四平市、双辽市、公主岭市、长春市朝阳区、敦化市等地专项资金大幅增长,全省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可再增加1亿元以上。二是加大整合力度。推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捆绑、打捆整合,整合项目8133个,带动各方面投入124.4亿元。三是强化合力共建。按照市带县、城帮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总体要求,全省采取领导带建、部门帮建、军民共建、企业合建、能人捐建、大专院校援建等多种形式,联县、包村,提供资金、项目和智力支持。各级部门和单位帮扶投入22.32亿元,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5.56亿元。四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着力解决农民等、靠、要,引导乡村投入86.35亿元,农民投入121.38亿元。

  (七)开展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吉林省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委组织部和省新农村办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项培训。从2009年开始,会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培训,到2013年底共举办29期培训班,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从2014年开始,实施新一轮村级干部培训,主要对村三委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和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每年培训2000名。同时,先后组织390人赴韩国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112人赴台湾,5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从2013年起,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农民文化节活动,创建新农村建设专题网站,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营造好氛围。 

  (八)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动建设。一是成立领导组织。吉林省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省委书记、省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分管领导等为副组长,省委组织部等60个省直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工作办公室,综合协调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形成了上下贯穿、体系健全、工作能力强的队伍。二是加强工作部署。每年吉林省委、省政府都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省政府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表彰和各地各部门绩效考评。三是创新体制模式。探索和总结出新农村建设8大机制、20种模式,为全省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 

  十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的目标要求,总体农村建设还相对比较滞后,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卫生环境还需全面改造和提升,农村公路、厕所革命、秸秆利用、教育医疗等一些重大民生建设项目亟待完善提高。三是新农村建设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城镇好于农村,东部好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和薄弱村屯新农村建设推进难度较大。四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推进项目支书和能人支书,建立农村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等,需要不断强化和加强。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解决。 

  二、吉林省十三五时期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步设想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吉林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历史任务将更加繁重,发展的历史机遇与制约因素共存。 

  (一)有利条件和困难挑战分析。从有利条件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吉林的重要支撑;全党全社会合力共建新农村氛围越来越浓郁和强烈,公共财政开始大量向农村倾斜,社会发展重心重点向农村拓展;广大农民群众有强烈的建设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望,村级两委带领和组织新农村建设能力日益增强;日益向好的吉林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等等。 从困难与挑战看,我省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迎头赶超是严峻挑战;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任务相当繁重;投入能力较弱与资金需求量较大形成巨大反差,整合各方面力量集中建设新农村十分迫切和重要;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丰富、项目涵盖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全面达标任重而道远。 

  (二)指导思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加速形成由“单项突进”向“综合发展”迈进、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迈进、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的新格局,这为新农村建设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确定的指导思想是:十三五期间,要以建设美丽吉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载体,以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全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出行安全和环境整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农村美丽家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让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三)奋斗目标。基本建成现代农业体系,农民收入达到富裕水平,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基本完善,农民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农村村庄居住条件达到靓丽、清洁和舒适美化,农村政治建设、民主建设、法治建设、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提高到崭新的层次。 

  (四)主要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着眼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20年,长春市和公主岭市等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5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1.8万元,年均递增9%左右。 

  2.推进重点村建设,打造精品和样板。从2016年起,启动新一轮410个重点村建设,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和示范村要达到300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量的1/3左右。这些村配套建设项目达到“六通、六改、六建、三化”等标准要求,即:实现农村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视、通信息网络,开展改住房、改围墙大门、改排水、改厕所、改圈舍、改储粮仓,建校舍、建村部、建卫生所、建文体场所、建农民科技夜校、建垃圾处理场,全面实现美化、绿化、亮化,成为美丽乡村创建的主体力量。 

  3.加大整体推进力度,集中连片开展建设。推进整市(州)、整县(市、区)新农村建设。从2016年开始,每2年启动一批整市(州)、整县(市、区)新农村建设推进典型。每批整体推进市(州)1-2个,整县(市、区)5-8个,到2020年,全省整体推进市(州)要达到3个,整体推进县(市、区)20个以上。 

  4.创建美丽乡村,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村庄更洁净、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创建美丽乡村300个,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00万户,美化整体推进县要达到30个。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切实解决好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和环境整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今后5年,在原有14个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再推进6个全覆盖、6个重点突破。即:农村公路屯屯通、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学校全面改薄、农村村部一站式服务群众平台、农村休闲广场、健身器材配套实现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庭院整治、农村绿化美化、农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厕所改造实现重点突破。今年长春市计划投入1.8亿元,集中会战100天,全面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任务。 

  6.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和消灭老鼠、蟑螂、蚊子、苍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到2020年,全省所有行政村都建立农村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面达标。

  7.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坚持开展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凡是创建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的村,以及各市(州)、县(市、区),都要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品牌。 

  8.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牢固树立和秉持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建一批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乡镇、生态示范村,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设施、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和生态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民俗游、宜居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紧密结合,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建设、共同提高。 

  (五)保障措施。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摆到统筹城乡、统领“三农”和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吉林的战略高度,认真谋划和部署落实,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组织推动;强化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通过规划引领各项建设,进一步增强建设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合力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和持续推进的合力;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干部培养,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用美丽的新农村吸引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发斗志,凝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2015825日)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