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四平市高层摆位强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 2014-12-16 03:54:00 来源:

  近年来,四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领“三农、牵动全局、建设美丽四平的战略工程,高度重视,高层摆位,强力推动,快速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抓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一把手抓、抓一把手,让工作信号持续放大。针对农业比重大、基础欠帐多、村庄密集、财力薄弱的实际,四平市围绕实现城乡面貌三年大改观,高位操作、上下联动、分类整治、建管并重、强力推进,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秀美四平。重点实施一把手工程。市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市长挂帅任组长,从动员部署到现场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始终站在第一线,在落实上亲力亲为,不断放大工作信号,做到镜头不换、焦点不变。坚持四级联动。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市、县、乡(镇)、村四级干部联席会议4次,调进度、指问题、破难题、交思想、鼓干劲,切实把各级干部的兴奋点和注意力集中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强化领导包保。市、县两级四套班子全部挂联到村、到屯。年初以来,书记、市长带头,27位市级领导到村现场办公87次,帮助解决村部建设、道路修建、桥涵治理等实际问题28个,落实帮扶资金502万元。 

  二、点上突破、面上推进,向五清十建三化精准发力。四平市村屯数量多、面积大、基础条件和发展状况不一致。根据这样的市情,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精准发力、定向推进,采取攻点、连线、抓面的办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集中攻坚节点镇村。全力打造四平市城区经济核心区、四平至长春经济带、四平至郑家屯经济带、四平环长春经济带。在一核三带节点乡镇重点布局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30-50个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美丽乡村建设探索推进模式。二是统筹打造精品线路。打破区域界限,统筹打造102线、梨十线、四桑线、公伊线、伊范线、伊磐线、长郑线、郑茂线、四叶线、303线十个样板村群,每个样板村群不少于3-5个行政村,形成首尾相接、左右相环的精品线路。统筹打造铁东区、长平带、长郑带、公伊线4个样板镇群。三是全力开展环境整治。在全市53个乡镇、755个村全面开展五清、十建、三化建设。近3年,全市累计清柴草垛103.9万立方米,清垃圾151.8万立方米,清粪堆94.1万立方米,清路障77.8万延长米,清边沟135.4万延长米;新建硬面化道路232.3公里,建排水沟24.1万米,建围墙或栅栏24.5万延长米,建垃圾收集场点1300个,建无害化卫生厕所4895个,建畜禽养殖小区148个,建农民文化活动场所341个,建标准化科学储粮仓10667个,建沼气池359个;绿化植树1011.5万株,美化栽花5.04万株,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1883盏。现在农村环境干净了、村庄变美了,农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三、攻坚克难、机制倒逼,将责任压力层层传递。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坚持激励、整合、引导、监督多管齐下,才能收到实效。一是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绩效考评中,考评结果与领导干部提职任用挂钩。年中和年末考评时由市委书记带队,县(市)区一把手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到各地进行拉练式大检查,背对背打分,当场通报,既让大家信服,又层层传递了压力。二是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几年来,由市农委牵头,市委和市政府督查室、新闻媒体组成联合督查组,始终坚持每月深入实地进行明察暗访,督查结果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上通报,发现问题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脏乱差的乡镇坚决予以挂黑牌,主要领导在电视公开表态,工作不力、群众反响强烈的进行组织处理。5年来,有22个乡镇、村分别被张挂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单位牌匾和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挂牌后一个月内环境面貌均有了很大改变。三是建立整合投入机制。2014年市财政拿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050万元,梨树县拿出专项600万元,伊通县200万元,双辽市300万元,铁东区850万元,铁西区10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专项投入达到4000万元,是上年的2.9倍。整合项目投入。积极争取林业、水利、环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项目资金打捆使用,县级财政统一拨付,每年为环境建设解决资金近1.6亿元。结对帮扶投入。调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结对共建一村一企联建帮扶,落实帮扶资金4292万元。调动农民投入。通过采取财政项目奖补和“一事一议”奖励政策,调动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达到3.5亿元。四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新农村重在建、关键在管理。通过建立村规民约,落实村民有效维护公共设施、及时清理垃圾、做好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等各项责任制度,靠制度规范村民行为,改变不文明、不卫生等陈规陋习。不少地方都建立起了财政适当补助、村集体合理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环境管理经费保障制度,凸显了农民主人翁地位,真正体现了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