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工作成果
吉林市发挥无人机优势——构建智慧交通管理新体系
  • 时间:2025-07-10 07:24
  • 来源:

“无人机3分钟完成事故现场取证,景区拥堵时长缩减50%,大型活动核心区零拥堵……”近日,吉林市公安交通管理支队率先构建的“空地一体化”智慧交通管理体系,为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江城方案”。

监控取证 无人机织密空中监管网络

“以往人工巡查需要半小时的路段,无人机5分钟就能完成全域覆盖。”正在指挥中心调度无人机的民警展示了实时监控画面。

在日常巡逻中,无人机凭借灵活机动性,可快速抵达疑似违法地点,利用搭载的高精度变焦摄像头,对车辆违法行为进行清晰拍摄取证。特别是在一些交通流量大、监控设备难以全面覆盖的路段,无人机成为重要的补充力量,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区域进行巡查,大大提高了监控取证的效率与精准度。

事故处置 空地协同跑出应急加速度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指挥中心立即派遣周边无人机前往现场,第一时间将现场画面实时回传。民警通过无人机传回的画面,能够快速掌握事故现场的全貌,包括事故车辆的位置、受损情况、人员伤亡情况以及周边交通状况等重要信息。

在救援过程中,无人机还可通过喊话功能引导事故现场周边车辆有序绕行,避免因事故加剧交通拥堵。对于一些轻微交通事故,民警利用无人机远程取证,指导事故双方快速撤离现场,极大地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保障了道路尽快恢复畅通。

据介绍,在事故处理方面,警用无人机3分钟即可完成现场取证,大幅缩短事故处置时间,次生拥堵发生率显著下降。

技术创新 三维建模解锁事故还原新范式

事故现场还原对于准确认定事故责任、分析事故原因至关重要。警用无人机凭借独特的技术手段,可围绕事故现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拍摄。其搭载的先进测量与建模技术,能够精确采集事故现场的各项数据,包括车辆位置、刹车痕迹、散落物分布等信息。基于这些数据,利用专业软件生成高精度的事故现场三维模型,可直观、准确地再现事故发生时的真实场景,为事故调查人员提供清晰、全面的参考资料。

运行实践证明,相比传统的人工现场勘查与绘图方式,无人机参与的事故现场还原更加精准高效,大大提高了事故责任认定的准确性与公正性,为后续事故处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场景延伸 从景区保畅到大型活动“智慧护航”

今年“五一”假期,在朱雀山、松花湖等旅游景区,警用无人机化身“空中交警”,实现半径5公里全域立体巡航,动态捕捉车流脉动。无人机1分钟内即可抵达拥堵点,通过高空喊话引导车辆有序分流,创新打造的“分钟级响应”机制成效显著。据统计,自警用无人机参与交通治理以来,重点景区日均拥堵时长同比缩减50%,游客出行体验显著提升。

“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服务民生的桥梁。”吉林市公安局交管支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深化警用无人机在交通态势预测、应急响应等领域的应用,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交通管理和城市治理。(李婷 丁美佳)

责任编辑:刘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