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工作进展

扬帆搏浪正当时——珲春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 时间:2025-02-05 09:47
  • 来源:


2024年,珲春市知重负重、迎难而上,扛起“开创跨越赶超新局面”的职责使命,不断激发乘势而上的昂扬斗志,铆足干劲、奋力争先,在新的赶考路上奋力前行,用担当与实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珲春新图景。

(一)海洋经济引领产业转型新突破

隆冬时节的珲春海洋经济示范区东北亚生鲜海产园区内,3号暂养中心的智能化暂养池中,来自北太平洋的帝王蟹正经历着"陆地驯化"的关键阶段。这个投资6.6亿元、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产业园,已进入建设冲刺阶段,整体工程进度达90%,预计2025年9月全面投运。项目创新采用八角形暂养池设计,配合智能化水质监测系统,使进口海产品存活率提升至98%以上,年处理能力达5万吨,将成为东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活鲜暂养中转基地。

在距此不远的钰禾海洋生物科技园,鱼油深加工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通过引进德国分子蒸馏技术,企业实现从传统鱼粉加工向高附加值生物制品的转型,鱼油纯度提升至95%以上,产品附加值增长近20倍。这种"海洋生物经济+先进制造"的转型模式,正推动珲春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2024年,该市海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80亿元,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就业超1.2万人。

(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格局

在能源矿产领域,紫金铜业通过冶炼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将铜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年回收铜金属量达5000吨,相当于新发现一座中型铜矿。这种"循环经济+智能改造"的模式,使企业入选省级"智改数转"示范项目,带动全市能源矿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9%。

纺织服装产业则借助"5G+工业互联网"实现蝶变。棒棒哒时尚产业制造基地引进智能吊挂系统,实现从裁剪到包装的全流程数字化,生产效率提升40%,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3%。2024年,该市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家,9家企业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增速领跑全省。

(三)重点项目驱动发展新引擎

在珲春海洋经济中药材产业园建设现场,4.72亿元投资的现代化生物医药综合体已初具规模。这个占地5.78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创新采用"前港后厂"模式,建设东北首个中药材跨境电子交易平台,年处理进口中药材能力达10万吨。项目投产后,将填补我国高纬度地区中药材加工空白,预计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30亿元。

全市5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构成发展矩阵:春汇果蔬国际智能物流园建成东北亚最大果蔬跨境冷链枢纽,年吞吐量突破50万吨;鹏博国际汽车产业园引入平行进口车保税展示新模式,年交易额预计达20亿元;化工园区重点推进的百万吨LPG加工项目,将构建从油气储运到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链条。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8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四)营商环境打造竞争新优势

在政务服务大厅,"中俄朝韩"四语智能服务终端实现跨境投资"一窗通办",企业设立登记平均耗时压缩至1.5小时。通过建立"项目管家"制度,为重点企业配备由处级干部牵头的服务专班,2024年协调解决用地、用工等问题237件。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28天,合同执行效率指数提升15个百分点。

这种"制度创新+精准服务"的营商生态,吸引50万吨新型铝材加工、现代设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20余个优质项目落户。2024年新增经营主体4090户,其中跨境电商企业增长65%,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2%。在浙江客商投资的预制菜产业园,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8个月,创下"珲春速度"新纪录。

(五)开放合作拓展发展新空间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珲春构建"双港联动"开放格局:陆港方面,中俄珲马铁路年过货量突破500万吨,煤炭、木材等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两位数增长;海港方面,开通至韩国釜山、日本新潟的冷链班轮,实现"海产品48小时鲜达东亚"。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首创"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融合模式,2024年跨境电商业绩增长80%,对俄跨境电商包裹量占全省45%。

面向未来,珲春市正谋划建设东北亚数字贸易港,推动"海洋经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随着RCEP全面实施,这座边陲新城正以"海洋蓝"和"科技蓝"双色交响,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新篇章。2025年,随着在建重大项目全面投产,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300亿元,海洋经济占比提升至35%,真正实现"向海而兴"的战略转型。

责任编辑:董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