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吉林大地,一场关乎安全生产的守护行动正在深入开展。近年来,吉林省聚焦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和粉尘涉爆等高危领域,以“底数清、责任明、措施实”为主线,通过政企协同、科技赋能、全员参与,在白山松水间织就一张严密的安全生产防护网,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科技赋能,让风险隐患“看得见、早处置”
在四平的金士百纯生啤酒有限公司酿造车间外,安全经理邓全军的手机计步器已突破万步。他驻足在发酵罐区,用手机扫描罐体上的蓝白标识,实时上传巡查记录。“这些有限空间现在都接入了公司安全管理系统,一旦气体浓度超标,系统会自动报警。”邓全军的指尖划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这条曲线背后,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智能防线。
在百公里外的农安县,吉林省昭源木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粉尘浓度监测仪正24小时运行。分管安全负责人吕双双注视着中控屏幕:“自从接入应急部监测预警系统,车间粉尘浓度、设备温度等数据实时传输,超标即自动预警,我们处置隐患的响应速度比以前快了近一倍。”
科技赋能是吉林省提升安全监管效能的关键抓手。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5户粉尘涉爆企业、5户钢铁企业、5户铝加工企业接入应急管理部“工贸企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千里眼”实现关键区域、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控。
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工贸处处长聂乃峰介绍:“我们推动监管模式从‘人防’为主转向‘人防+技防+智防’融合,让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成为常态。”
在执法一线,“移动执法终端”已成为监管人员的标配。农安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郑伟展示着设备功能:“扫码就能调阅企业历史隐患数据、整改记录,让监管更透明高效。”这种数字化监管手段,正推动全省工贸行业安全监管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
政企协同,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有限空间作业存在主要安全风险包括中毒、缺氧、窒息、燃爆,引发中毒风险,须明确专职或兼职监护人员。”吉林省益安安全咨询管理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军说。“报告指挥长,沉淀池内有人晕倒,疑似硫化氢中毒!”纳爱斯四平有限公司的应急演练现场,集成式应急物资车迅速到位,救援人员穿戴防护装备精准施救,整个过程规范高效。
“我公司创新设计了集成式应急物资车,将作业与救援物资集中管理,实现快速运输、便捷取用,显著提升应急效率。”纳爱斯四平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建军说。这场演练是四平市应急管理局推动的“示范演练进企业”活动的缩影,目前已形成了“演练—评估—改进”的闭环机制。
四平市针对69户有限空间作业企业,组织监管人员和专家开展全覆盖辨识,建立“一企一档”台账;农安县采取“干部+专家”模式,为12户规模以上企业提供帮扶指导,整改问题140余项。这种“监管+服务”的组合拳,既保持了执法力度,又体现了服务温度。
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也在持续提升。昭源木业制定《粉尘防爆专项管理制度》,明确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的安全职责,每日清扫、每周演练、每月培训成为刚性要求;金士百公司更新有限空间作业制度,将“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九字方针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规范。“安全投入不能省、培训时间不能省、隐患整改不能省,这是企业发展的底线。”吕双双的话道出了企业共识。
全员参与,筑牢安全意识防线
“大家看这个案例,违规进入未通风的发酵罐,3人瞬间窒息……”在四平市应急管理局组织的培训会上,安全专家用触目惊心的案例敲响警钟。这样的培训已覆盖全市有限空间作业企业,1万余份宣传单、30余次媒体报道,让安全意识渗透到生产每个环节。“四平市应急管理局聘请相关专家对12户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帮扶指导,共发现问题140余项,全部整改完毕。”四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地震局局长杨晓光说。
农安县创新推出的安全“微课”深受企业欢迎。通过微信推送的案例视频、操作规程,在车间休息室的屏幕上循环播放。“以前觉得粉尘清扫是小事,看完那个爆炸案例,现在每天下班都主动把设备擦干净。”昭源木业员工的话,印证了培训的实效。企业内部也纷纷建立隐患报告奖励机制,让“人人都是安全员”成为现实。
全省有限空间和粉尘涉爆企业隐患整改率保持高位,事故起数同比显著下降。在吉林这片土地,政企同心、科技护航、全员参与的安全格局日益巩固,为吉林振兴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正如省应急管理厅工贸处处长聂乃峰所说:“我们将持续织密防护网,让每一家企业、每一名员工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创造价值,让白山松水间的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温度。”(邹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