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最大限度节省群众出入境证件审办时间,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推出了“省时省力、4天办结”改革举措,把证件审签时间由法定的15天缩短为4天,赢得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2018年8月至今,所签发的240万余件出入境证件,全部在4天内办结,共为群众节省审办时间2160万余天。
一、革新挖潜,优化证件办理工作流程。一是开展导引服务。出台《出入境窗口导引工作标准》,对服务场所功能区域布局、标识内容指引、警务公开方式、引导人员配备等方面工作予以明确。在全省70余个服务大厅新增99名专职引导员,设立咨询预检专区,更新优化200余个服务场所标识,统一规范186种出入境证件办理须知,设计印制红、白、蓝、黄4色服务告知单,实现了群众办证有处查、有人问、有人帮。二是创新受理模式。推行“1+N”受理模式,即,一个受理单元由1名民警和N名辅警组成,其中,民警只负责对申请人的申请事由开展询问审查、对申请材料的真伪进行核验,其他信息采集录入等重复性工作由辅警完成,使受理工作由一人“承包”变为多人协作,有效提高了受理工作效率,受理时间由过去的2个工作日压缩至目前的“零停留”。三是缩减审批层级。对于一般性业务审批,取消县区大队长和地市出入境局长审批层级,由地市获得审批员资格的民警直接办理,将总的审批层级由原来的3级压缩至1级,工作效率提升2倍以上;对于存疑的复杂业务审批,先由地市专职审批小组提出初步意见,再组织地市出入境局长、主管领导、审批民警、受理民警会商,力争一次性形成审批决定,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流转时间。
二、技术驱动,发挥证件办理科技效能。一是建设智能网上办事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科技,依托“互联网+公安出入境”平台,相继推出了智能客服、大厅繁忙程度展示、智能推荐办证地点、网上绿色通道、登门办证网上预约、办证进度查询等全国领先的网上办事功能,实现了出入境网上办事逐步由信息化方式向智能化应用方向转变。二是优化自动审批系统。以全国版出入境信息系统自动审批模块为基础,对系统自动审批条件进行重新优化,取消了12项冗余报警项目,增加了护照和赴台证件等新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系统自动审批智能化水平。新系统投入使用以来,自动审批占申请总数的比例由原来不足36%提升到87%,提高工作效率近3倍,同时,审批差错率由原来的万分之八降低至目前万分之一。三是研发高速制证设备。与出入境证件设备制造公司联合研发高速、小型制证设备,即第三代高速制证设备,进一步节约了资金、提升了效能。设备投入使用后,全省制证能力由原来每天最多7000件提升到现在的10000件以上,证件制作时限由过去平均5个工作日压缩至现在的2个工作日。
三、多元评估,提高证件办理监管水平。一是建立受理员、审批员制度。针对审批层级压缩后,地市审批民警即为常规业务唯一、最终证件签发决定人的实际,研究制定了《出入境受理员、审批员管理办法》,按照“资格准入、分级授权、倒查跟踪”的原则,要求出入境新警必须通过考试获取岗位资格,并按照工作年限、办证准确率、测试成绩等条件实施动态分级管理,对于出现差错办证、违规办证情形的,降低等级直至取消受理员、审批员资格,确保民警能力与实质性审查岗位要求相适应。二是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全省公安出入境受理窗口、派驻窗口、24小时自助服务窗口进行服务质量评估。按照“可量化、可考核”的原则,将窗口服务流程、工作时限、建设标准、服务制度等内容细分为硬、软件建设2个方面12类183项具体评估指标,增加工作作风、服务礼仪等方面评估比重,提高出入境窗口服务质量。截至目前,全省70余个出入境窗口整体工作效能第三方评估良好率保持100%。三是建立群众微信评价系统。在“吉林出入境”微信服务号增设群众评价模块,通过发送微信的方式,邀请群众在完成证件申请后,对经办民警的服务态度、办理速度,以及办证便捷程度等内容进行评价。对于群众给予差评的信息,第一时间推送至经办民警和所在单位负责人手机,及时调查差评原因,跟踪问题整改。截至目前,微信服务号累计发送邀请评价信息90余万条,收到有效评价5.6万条,群众满意率达99.03%。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