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优化服务举措,不断提升审批服务便民化水平,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
(一)完善全省一体化平台。出台《四平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按照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级付费的模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目前,已完成1317条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工作,其中,市本级44条,覆盖107个部门;县(市)区277条,覆盖326个部门;乡镇(街道)77条,实现全覆盖;村(社区)919条,实现全覆盖。
(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按照“一中心、融平台、多接口”的顶层设计思路,统筹建设“城市超脑”“雪亮工程”和“数字城管”项目,目前完成工程进度90%。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进而提升了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共有,完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责任清单。按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部署要求,分三批形成《四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责任清单》。各有关部门按照《清单》落实数据共享工作,依托四平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供的前置区,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对接各部门自建政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归集工作,并获得共享交换服务。四平市政务信息共享网站正式开通上线运行以来,市本级、各县市区共有162个部门挂载目录、挂载目录2170项。
(四)拓宽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宣传渠道,通过四平电视台、吉事办APP、微信公众号、四平市人民政府网站、四平贴吧、12345市长热线、《四平日报》、公示板、传单等手段,不断加大“网上办”的宣传力度,推动更多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截至2020年8月,“网上办”审批业务量为56675件,占全部办件的17.2%。
二、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
(一)持续推进“综窗”改革。年初以来,全市所有政务大厅均完成了功能性改造,并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四平市政务大厅开设了23个无差别全科受理窗口。“综窗”受理事项为投资项目、工程建设、商事登记、社会事务、不动产登记、人社、公安等综合类业务。事项名称、办理条件、提交材料、办理时间等实现了“多级十同”,谁审都一样,谁来都一样。
(二)全面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
一次办”。全市所有政务大厅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对受理条件单一、提交要件较少、基于材料形式审查的事项,极限压缩审批环节,授权窗口“马上办”,实施“简单事项”即来即办。开通了网上办事大厅,网上办事项统一网上申报窗口,规范运行。整合撤销的各类分厅,作为市政务大厅办事点,为群众提供就近办、多点办。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优化再造办事流程,市本级有774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
三、进一步强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一)完善审批流程、简化材料。持续推进减流程、减环节、减条件、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以事项可实施、方便操作、方便查询、方便办理进行全要素梳理,逐项编制标准化工作规程和办事指南,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从群众和企业办“一件事”角度出发,按照一个条件、一个流程、一套材料能够办理科学合理“瘦身”事项,整合拆分业务办理项,解决了办一类事情需走多个流程或反复提交相同要件等问题。通过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切实解决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存在的环节复杂、流程繁多、时间冗长、效率低下等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
(二)全面梳理赌点难点问题。瞄准企业和群众急、难、忧、盼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弱点和焦点发力,在“六个点”上突破,使群众和企业的闹心事、烦心事变成了顺心事、开心事。
(三)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围绕管理、服务、效率、环境四个维度,按照事项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场所标准化等标准化体系,全力组织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目前,共收集国家级标准142个,地方标准21个,行业标准8个,自建标准1067个。经过省政数局同意,省市场监管厅批准,《无差别全科受理工作规范》《无证明办理工作规范》《政务大厅创新服务工作规范》被确定为吉林省地方标准,其中,《无差别全科受理工作规范》《无证明办理工作规范》2个标准同时申报国家标准。
(四)完善“一次办”保障措施。围绕“一次办好”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完善了一次性告知、首办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推行了快递免费送达、午间不间断服务、休息日错时预约服务、投资项目VIP领办代办、企业定制政务服务、容缺承诺服务、告知承诺服务等便民措施。企业和群众通过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等方式提出申请,实现由“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的转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