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梅河口市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一流投资兴业高地
梅河口市始终坚持对标深圳、上海等发达地区,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标准,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专班包保服务企业。在推行“项目服务秘书制”的基础上,以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的形式落实包保责任制,市级领导牵头、业务部门指导、包保部门服务,一企一策、全过程跟踪服务企业,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二是设立台账服务企业。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逐个建立服务台账,明确每个阶段工作任务,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汇总,挂图作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三是群策群力服务企业。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以服务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每名市级领导包保3—5户规上企业;实行“双三十责任制”,即每个部门、每名干部包保30户小微企业,领办、创办30户小微企业,作为年度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管理,把企业当家业,用心真情服务企业发展,鼓励企业扩大投资上项目,全市上下心无旁骛抓发展,一心一意服务企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氛围。四是要素保障服务企业。着力解决制约项目复工复产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企业融资、原料供应、土地供给、人才人力资源等要素;推行“容缺承诺制”,对要件齐全项目,投资主体作出承诺后,采取先办理后补证的方式,进一步压缩项目审批周期,推动成熟项目第一时间落地。2020年,围绕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金融街,在与省开行、工行、农行、农发行以及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合作的基础上,又与光大银行、建行、吉林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五是政策支持服务企业。在每年列支10亿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基础上,2020年再增加10亿元达到20亿元,对企业给予有效投资10%—30%的奖励,从而降低企业投资成本,解决投资乏力问题。
二、优化服务举措,打造优质政务环境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先导,线上“数字政府”“吉林祥云”与线下“实体大厅”“办事窗口”建设相结合,深化最彻底的“放管服”改革和最高效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流程再造、事项减量、审批简化、证明减少、环节压缩,该下放的权力下放到离群众、离企业最近的地方,做到科学放权。组建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加挂市行政审批局、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牌子,打破了“大厅受理、原单位审批”的旧审批机制,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实现“权责清单之外无审批”。“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1152项,占96%,群众和企业办事提供材料减少60%,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市乡村三级全覆盖。组建项目中心,重点项目实现全流程跟踪服务。
三、强化法治保障,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严厉打击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危及企业生存的违法行为,对涉企案件一律优先查办、快查快结,确保企业权益不受侵害。2019年,法院共审理涉企纠纷289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15亿元。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通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实现“一站式”法律服务助企为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破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1起,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2个、恶势力团伙4个。2019年,公安部门成功破获14起侵害中小企业案件,共打击违法犯罪21人,为企业挽回4300余万元的损失。大力推进行政管理由“门槛管理”向“信用管理”转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梅河口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方案》,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全市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迈入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