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动融入科技强国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壮大主体 提升创新能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吉林市组建“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专班,推进实施效能提升“十百千”工程,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难题800余项。创新建立“部门联合、四员联动”助企服务机制,聘任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助企创新行动,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贯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稳步提升,与2013年相比翻一番。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深入挖掘企业资源,推动企业“破茧成蝶”“攀高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
聚力攻关 加速产业创新
吉林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吉林市新材料、冶金、化工和现代农业等领域,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共计3000余项。为传统产业装上“新引擎”,为新兴产业按下“加速键”,为产业创新搭建“新平台”。吉林石化ABS新产品实现了白色家电产品升级,满足了高端家电面板材料技术要求。国内最完整的碳纤维全产业链初步形成,碳纤维原丝产能全球第一,碳丝产能全国第一,“中国碳谷”加速崛起。推动华微电子与中科院光机所、吉林大学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年产3.6万片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基地项目先导线投入运行。围绕加快提升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吉林市拥有省级科技创新中心21个、省重点实验室10个、院士工作站1个。
筑巢引凤 引育科技人才
吉林市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围绕产业发展组建人才梯队、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科技人才进企业”。吉林市建立科技领军人才、实用型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相依托的人才梯队,初步形成了双创人才集聚的态势。通过“院士专家吉林行”“人才回家过年”等品牌活动,共有52人次院士、262人次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专家来吉林市参加交流合作活动。浙江大学岑可法院士的“燃煤清洁化技术”在吉林市转化,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深入开展校地合作,邀请青年人才走入吉林、筑梦吉林。仅2023年,吉林市就引进87名硕士以上人才驻企服务,1.1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择吉留吉就业。吉林市累计引进科技领军人才14人,培育杰出科技青年团队214个。围绕重点产业选派“科创专员”“科研助理”“科技特派员”等1000多名科技人才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汇聚资源 推进协同创新
吉林市与省科技厅建立了厅地会商机制,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并与长春市科技局签订了《长吉一体化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共用共享。实施“校城融合567工程”,支持驻吉高校与有关机构联合研发项目,各县(市)区也与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与中科院长春分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科技交流和技术合作关系,有效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和先进成果。举办成果对接活动150余场,推介科技成果2万多项,转化落地120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5项,省级科学技术奖561项。
深化改革 释放创新活力
吉林市构建起线上科技创新大数据云平台与线下科创中心相结合的“O2O”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推进“科技管理”向“科技服务”转型。线上利用吉林市科创云大数据平台,破解科研机构成果前瞻研究至市场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信息沟通错位难题,进行深度大数据分析,精准向企业推送适配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要素。线下设置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场景,推动科技成果供给、需求、服务“三端”协同创新,用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