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AQI

  • 轻度污染
  • 中度污染
  • 重度污染
  • 严重污染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工作动态

四平市:全面开启城市焕新征程

  • 时间:2025-09-16 08:22
  • 来源:

四平市以政策为引领,聚焦城市功能提升与民生福祉改善,全面开启城市焕新征程。从海绵城市建设到雨污分流工程,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到畅通城市“脉络”,一系列实打实的惠民举措,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城市品位,一幅宜居宜业、协调发展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政策领航 擘画城市发展新蓝图

“政策为纲,发展为要。”在城市建设的宏大篇章中,政策无疑是引领发展的指南针。近年来,四平市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全面落实吉林省相关政策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1288”总体工作思路,在城市建设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稳步前行,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海绵城市,水润四平焕新颜。在城市焕新进程中,四平市系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自2021年获评国家首批海绵示范城市以来,开启了为期3年的海绵城市示范攻坚行动。其间,四平市充分利用10亿元国家奖补资金,全面推进覆盖道路、公园、小区、河道等多个领域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有效提升了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

在水安全保障上,坚持系统施策,全方位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加强河道水系保护,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天然水域面积增加3.5%;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加强源头减排,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5%以上;结合公园绿地建设雨水调蓄空间,改造排水管网144.2公里,打通3条应急行泄通道和37处滨河路泄水口,构建了完善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全面消除49处历史易涝积水点,建成区内涝风险区消除比例达90%以上,40%的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

在水环境质量改善上,四平市按照“源头控制、过程减排、末端治理”思路,系统优化城市排水体系,全面推进精准治污。通过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技术,开展源头控制,减少径流量,削减面源污染;落实排水许可及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组织体系,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现水体长治久清。如今,四平市建成区溢流口从16个减少至8个,溢流总量和频次大幅下降——在典型年降雨条件下,年削减溢流水量203万立方米,削减率66.7%,年削减污染物(以COD计)262吨,削减率78.5%。南北河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提升。同时,加强河道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护岸,在两河汇合处下游打造西湖湿地,约12.8公里河段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2020年以来,建成区下游林家国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Ⅳ类水及以上标准,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在宜居环境品质提升上,将海绵城市建设与高质量城市更新紧密结合,有效解决103个老旧小区的历史遗留问题,曾经管道老化淤堵、路面坑洼积水、绿地表土裸露、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让社区更趋宜居;对48条主要街路开展系统改造,解决铺装破损、停车混乱、慢行系统不畅等问题,让街区更宜行;144.2公里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南北河生态缓冲带建设与海绵滞蓄净化设施形成联动效应,推动水质大幅改善,水体清澈明亮,让环境更宜人。2024年9月,北河公园生态缓冲带及排水智能平台获评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以位列东北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海绵示范城市建设考核验收。2025年,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收尾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让海绵城市红利惠及更多市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雨污分流,畅通城市“生命脉络”。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立足城市发展规划、聚焦百姓实际需求,将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围绕完善“十五横、十二纵”道路骨干路网体系,紧扣“全面补齐排水设施短板、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工作目标,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先主后次、以线连片”原则,稳步有序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

2025年,四平市对民主路、六孔桥路、青年街等12条街路,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改造总长14公里,城区雨污分流比率达到80.5%。通过改造,雨污水排放效率提升,城市内涝积水难题得到缓解,安全韧性城市排水系统加快构建,城市“脉络”更通畅;城市排水管网综合运载能力全面增强,污水处理负担有效减轻,水资源循环利用加速推进,真正实现“雨水污水各行其道”,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内涝积水问题,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路网畅通 构建城市交通新格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发展的基石。四平市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吸引投资与人才,促进城乡繁荣。

城市基建升级,打造畅行新体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四平市围绕“十五横、十二纵”道路骨干路网体系,积极推进道路、桥梁、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与升级,重点破解交通“肠梗阻”问题:一是打通“断头路”,康平路、东丰路、接融大街、虹桥街等20条“断头路”相继开通,连通被隔断的交通脉络,让市民出行更便捷;二是新建桥梁,西湖街、慧智街、小红嘴桥等8座跨河跨铁桥陆续投用,架起城市两岸沟通桥梁,促进区域交流发展;三是维修加固“病害桥”,完成南仁兴桥、南迎宾桥、阳光桥等10座“病害”桥梁维修加固,消除安全隐患,让市民出行更安心。铁西区居民李先生感慨:“以前一些主要街路高峰期特别堵,现在路宽了、交通顺了,开车上下班快多了。”

静态交通优化,破解“停车难题”。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停车难”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突出问题。为此,四平市多部门联合发力,通过“建管并举”缓解停车压力。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制定出台《机动车停车条例》《城市交通体系规划》《建筑物机动车停车场(库)配建标准》等政策法规,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提供依据;二是增加车位供给,改造12个露天停车场,增容各类停车泊位3.2万个,在正平广场、英雄广场修建2处地下立体停车场,补充人员密集区停车资源;三是规范停车秩序,制定《城区停车规范化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学校周边停车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常态化清理违规占用停车位行为。

公交网络织密,引领便捷出行新风尚。持续优化市区公共交通网络。一是织密“线网公交”,坚持“增覆盖、减重复、优接驳、促融合”原则,优化22条、总长289公里的公交营运线路,涉及营运车辆249台,通过调整线路走向与站点设置,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二是建设“效率公交”,在主城区规划设置4条公交专用车道,提升公交准点率、缓解高峰期拥堵,让市民出行更准时;三是打造“智慧公交”,全面升级公交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建设19座智能候车亭、40个电子站牌,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实时路况与客流合理调度车辆,智能候车亭与电子站牌让市民实时掌握公交到站信息,大幅提升乘车体验。市民张先生开心地说:“以前从铁西区波尔多小镇到高铁站绕行要半个多小时,现在十几分钟就能到,城市道路优化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市民王阿姨也感叹:“现在去哪儿都方便,快捷又舒适。”

乡村基建补短板,铺就“幸福到家”之路。四平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新改建大量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伊通县连续4年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双辽市实现全省“四好农村路”考核“五连冠”,农村公路“十户联管”养护模式在全省推广——通过将农村公路养护责任落实到农户,提高农民参与养护的积极性,确保农村公路通行状况良好。梨树县双河乡杨船口村民赵大军激动地说:“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根本没法走。现在修了水泥路,出门干活、走亲戚都方便,而且路好了,农产品能顺利运出去卖好价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生态提升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四平市在城乡建设中,将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采用多规合一、一体设计的理念,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实施南北河林廊改造。依托南北河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完善协调、色彩鲜明的“两河四岸”林廊带,塑造景色优美、功能丰富的城市绿道景观。以“春看花、夏观绿、秋赏叶、冬望雪”为目标,系统实施南北河沿河林廊建设——在两河四岸栽种红枫、红松、黑松、水曲柳、银杏、元宝枫等18种景观树种,结合两岸景观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并安装林廊音响。已累计建成南北河林廊35公里,栽植树木1.29万株、草花64.6万株,实现南河与南湖公园河湖连通。过去城区开放空间布局不均衡、生态绿地规模不足、绿地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筑牢了绿色城市生态屏障,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了丰富、便捷、怡人的自然空间。

绿道纵横,让城市处处皆风景。漫步四平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绿意环绕。四平市着力提升城市整体街路绿化水平,对市区主、次干路及重要节点开展精细化设计,精心搭配花草树木等景观植物,打造“一街一景、步移景异”的特色景观街路。结合绿道体系建设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点打造紫气大路、滨河路、迎宾街、英雄大街、师大北路等城市主干路,栽植乔灌木6万余株,推动街路绿地面积提升、绿道质量与景观效果优化。今年上半年,海丰大街、紫气大路、英雄大街等16条街路再添新绿,共栽植乔木1802株、灌木7214株、各类花草51.44万株,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城市街景。

建设“口袋公园”,打造城市“微客厅”。四平市聚焦“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人在绿中、城在园中”的宜居目标,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利用原有街角边角荒地等“城市疮疤”地块,通过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系统推进“口袋公园”规划建设,实现绿地发展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唤醒城市活力,提升城市价值。在植物配置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搭配观赏性强、季相变化显著的观花、观叶植物,让公园四季有景。同时,充分考虑周边群众需求,增加休闲娱乐、健身场地,落实适老化、适儿化与无障碍要求,配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设施。

截至目前,四平市已建成41处精品“口袋公园”,其中“境园”“逸园”获评“吉林省最美口袋公园”。在城市角落,一个个精致的“口袋公园”如珍珠般分布,成为百姓休闲活动的“健身园”“游乐园”“幸福园”,实现“文与景”有机融合,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每天,“口袋公园”里都充满欢声笑语:儿童嬉戏玩耍,老年人悠闲锻炼、下棋聊天,年轻人放松心情——“口袋公园”已成为市民交流、放松、游憩的城市“微客厅”。

城市花海,让缤纷色彩扮靓英雄城。城市之美,既在于繁华街道,更在于自然色彩。2023年春起,四平市以“清新自然、赏心悦目、满城飘香”为目标,综合利用开运街、南四纬路的市区裸露地面与征拆未建撂荒地块,连续3年建设城市花海,为城市增添亮丽风景。2025年,通过科学规划花期,城市花海实现“四季有景”:夏季,马鞭草形成紫色海洋、向日葵连片绽放,浪漫又充满生机;秋季,百日草与波斯菊铺就七彩花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同时,配套建设步道、观景平台及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景观持续性与观赏性。如今,城市花海已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打卡地”,域外游客也切身感受到了英雄城的勃勃生机。家住丰翼东郡小区的李女士说:“晚饭后到花海溜达,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观赏美景,心情特别好。”傍晚夕阳下,张大爷推着坐轮椅的老伴在花海里散步,老两口脸上满是幸福。张大爷说:“花海建得太好了,老伴身体不好,常来这儿走一走、看一看,呼吸新鲜空气,身子骨比以前强多了。”

公园开放,共享自然美好时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亲近自然、休闲游憩成为普遍追求。四平市积极响应全省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号召,将一江山岛公园、植物园、西湖水上公园、南湖公园、北河公园5个公园的部分区域,列为开放共享绿地,开放面积达6.27万平方米,为市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空间。四平市已被推荐为“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国家试点”。

2025年,四平市“西湖园的小乒乓 英雄城的大幸福”国球进公园案例入选住建部、体育总局编制印发的《“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成果展示案例集》,在全国推广。(高鸿 王纪佳 杨率鑫)

责任编辑:刘佳芳

返回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