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各地动态

双辽市全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快速发展

时间:2018-07-19 09:45 来源: 字体显示:

  双辽位于吉林省西南部,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接壤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性土壤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0%,土壤贫瘠,含水量低,农业生产播种难、出苗难。对此,双辽市根据历史记录、农民反馈,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决定下大力量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目标。尤其是今年,在遭遇罕见春旱的情况下,保护性耕作抗旱保墒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块全部实现一次拿全苗,占全市玉米耕种面积的90%,为抗旱保苗减轻了压力,提供了保障。

  一、科学确定思路,突破发展瓶颈

  2005年,双辽市开始试验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先后建立了11个示范点,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环保意识差、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为了减少秸秆清运费用、耕作方便,焚烧秸秆;二是小型、轻型悬挂式免耕播种机播种质量不理想,秸秆覆盖情况下无法有效播种,导致农民不认可。对此,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尤其是在新式重型免耕播种机投入使用后,我们将新一轮技术推广的思路确定为“四个必须”,即:必须使用高端机具、必须坚持更高标准、必须遵循严格的技术规范、必须强化细致的指导培训,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引导群众主动要求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强化组织领导,精准引领到位

  为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取得良好效果,双辽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工作组织到位。成立了组织协调、技术指导、推广服务三个工作组,既协调联动,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了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保证工作有人干、技术有人教、质量有人看、标准有人查、服务有人管,形成了上至政府、部门,下至乡镇、村屯、农户的无缝覆盖网络。二是技术培训和典型引领到位。近三年来,依托“阳光工程”等平台,累计开展41期专题培训,培训农民达3500余人次。同时,先后在双山、那木等11个乡镇35个行政村建立了50个示范点,兼融了合作社、农机大户、整屯整村等不同类型,并且通过现场教学、现场观摩、示范点跟踪报道等措施,有效激发了技术空白区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多农民和各级干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加快推进了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步伐。三是政策扶持到位。一方面是购置重型纯免耕播种机的农户,在购机补贴办理中给予最高优先权和补贴资金的绝对保证。另一方面是对示范点的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在享受购机补贴的基础上,再利用省农机化推广补助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补助,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截止去年末,全市已累计发放补贴资金7924万元,重型牵引式免耕播种机总量达到了1900台,免耕播种面积达到了130万亩,为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政府强化推动到位。在2009年,双辽市就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命名为“双辽市沃土肥田工程”;2011年成立了由分管副市级领导牵头,农机、财政等部门和各乡镇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直接带领各村做好推广工作,重点是组织技术空白区群众现场观摩、现场学习,让群众看到技术优势带来的效益。通过持续发力,全市的免耕和保护性耕作面积不断扩大。2014年,全市免耕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服务普遍推开;2015年,做到了服务范围无死角;2016年,实现了大范围、大面积推进,今年双辽市已经实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全覆盖,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扎实开展工作,保证推广成效

  近十年来,双辽市的保护性耕作从免费作业“没人理”到有偿服务“排长队”,推广工作先后经历了“攻坚克难的示范起步阶段,探索提高的巩固基础阶段、渐入佳境的蓬勃发展阶段”三个艰难的发展历程。目前,双辽市在培育出整乡、整村和整屯三级不同规模示范样板的基础上,扶持发展了“公司+合作社+农户”、代耕服务和“以粮代租”托管经营形式的作业服务队伍,有15个乡镇街实现了整体推进,80%以上的村实现了整体推进,其中那木乡、双山镇等十个乡镇的数十个村的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了本村耕地面积的95%以上,有些村更达到了100%。通过近几年的实地观测我们发现,已经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块,土壤耕层含水率明显提高,土壤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年不见的蚯蚓大量出现,土地肥力明显提高,并且秸秆焚烧不再盛行,春季扬尘和“风包地”明显减少,春旱种地不再犯难,实现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责任编辑:丁晓云[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