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各地动态

“埋汰地”产出大收益——“梨树模式”效果显著玉米长势大好

时间:2019-06-09 12:27 来源: 字体显示:

  近年来,梨树县通过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探索出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成为全国知名的“梨树模式”,为黑土地永续利用趟出了一条道路。

  5月26日,记者伴随着今年少有的降雨天气来到梨树县林海镇王家局子村和刘家馆子镇龙山村,绿油油的玉米苗已经长到将近10厘米高,面对风砂土及淡黑钙土“梨树模式”效果尤为明显。

  多年来,如何减少侵蚀、保护耕地和防止扬尘是林海镇一直重点关注的事,而“梨树模式”的实施,就解决了因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严重沙化的难题。

  “梨树模式”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为啥能在春旱年头保持良好长势?林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佟志国站在玉米地旁高兴的告诉记者,自从2015年开始全面推广“梨树模式”以来,通过多年的种植,呈现出 “三保”即:保墒、保肥、保苗,“三增”即:增地力、增产、增效等优势,化肥的投入量减少了5%,但产量却上升了10%—15%。

  “‘梨树模式’整村推进前,我们村有少量农户在用,但争议多,农民们戏称为‘懒汉耕作’,‘埋汰地’怎么能长出庄稼,对此我们决定献身说法。”林海镇王家局子村党支部书记吴建中说,为动员农户接受“梨树模式”,从中看到秸秆还田给土地带来的变化,我就利用自家土地带头采用“梨树模式”耕种,通过秸秆还田,我家的地不仅达到了“三风”(即:秋风、冬风、春风不刮),秸秆腐烂后酸碱综合,使土地也变得更加肥沃。

  目前,林海镇通过“梨树模式”的推广与应用,焚烧秸秆这个困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农民们都把秸秆当成了“稀罕物”。

  “以前种地要从年头忙到年尾,通过‘梨树模式’的成功实践,我看到了‘梨树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便决定种植1垧地试试看。”林海镇王家局子村村民梁红伟说,经过一年的种植,我发现此项技术省钱、省时、省力,秸秆的吸水性还能提升抗旱能力,如今我使用此项技术已经七年了,“梨树模式”不仅让我得了闲,还让我尝到了甜。

  多年探索,“梨树模式”已经成熟,同样因为实施“梨树模式”受益的还有刘家馆子镇龙山村鑫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今年流转了200公顷土地,全部种植玉米。2016年开始,合作社就采用“梨树模式”耕作。刘家馆子镇龙山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田志说,一遇连续干旱,就明显感觉到增产的效果,墒情好时,减肥增效也越加凸显。

  如今,梨树县通过“梨树模式”推广的不断深入,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土壤状况也不断改善。农民认识上去了,燃烧秸秆也没有了,环境也得到了保护。“梨树模式”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王仁海)

责任编辑:丁晓云[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