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各地动态

吉林市:新农民流行新型师徒制

时间:2019-10-08 10:37 来源: 字体显示:

  新型师徒层出不穷

  中秋刚过,距离香瓜罢园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刚种了两年香瓜的龙潭区乌拉街镇阿拉底村农民钱海霞满心喜悦。在师傅的帮助下,她的香瓜种植技术成熟了,产量高了,销路顺了。她盘算着明年的种植计划:增加师傅新研制的香瓜品种——丑瓜、天山雪梨的种植量。“有我师傅的指导和帮助,我的收入一定会一年比一年高。”

  被钱海霞口口声声称为师傅的是吉林市种瓜大王刘英奎。正是在他的帮助下,钱海霞去年在市“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中被评为致富女状元,今年她又增加了9个大棚种植香瓜,产量和销售收入都大获丰收。

  刘英奎与钱海霞师徒结缘,源自吉林市农业部门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实训基地、刘英奎的香瓜生产基地,钱海霞看到、听到、认识到高端香瓜的生产前景,得到师傅帮她建瓜园、种香瓜、卖香瓜的承诺后,便大刀阔斧地干起来。去年当年因种植香瓜,她获得了致富女状元的称号,今年她再接再厉,扩大种植面积,再获丰收。

  除了钱海霞,目前把刘英奎当师傅的瓜农有1000余户,他们都按照刘英奎的技术进行高端香瓜的生产。

  7月初,师傅刘英奎在他的香瓜生产基地举办新品种品鉴会,来自全省各地的徒弟们纷纷到场品尝。钱海霞打算种植甜味适中、口感好的丑瓜和贮存时间长、适合各种土质的天山雪梨。几位来自九台的徒弟也相中了丑瓜,他们说:“我们就跟着师傅干,他在前面蹚路,我们在后面跟着,遇到问题能给解决,销路不好他给包底儿。就算不挣大钱也绝不会亏本呀。”

  新型职业农民善思考、爱学习,能够抓住机会与行业带头人结成师徒关系。他们会利用各种机会寻找师傅。龙潭区金珠乡农民于忠伟,就是在3月末的一场农资产品交易会上,发现了可以做他师傅的乡土专家朱玉辉。朱玉辉是龙潭区顺翔榛子合作社理事长,从事大榛子种植7年多,在榛子的种植、剪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于忠伟种植榛子刚刚2年,经验缺乏。两人一个愿教,一个愿学,当天朱玉辉就载着于忠伟,来到他的榛子种植基地现场教学。从那以后,于忠伟把朱玉辉当做师傅,通过微信等方式实时向朱玉辉咨询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类似情况有很多。前两天舒兰榛农孙喜昌因技术问题上门求教,不久后又带了一群榛农前来。”朱玉辉谦虚地说,“被称为朱老师有点不好意思,我只不过早种了几年的榛子树而已。但是只要我会的技术,我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同样的,热衷传授榛子种植技术的还有省林业产业协会榛子委员会会长林喜双,因为所学的就是林学专业,又有多年的实践经验,请他去讲课、向他求教的榛农很多很多。主张以“公司+协会+合作社+服务队”的模式发展榛子产业的林喜双称这些榛农为榛友,其实他做了很多师傅该做的授业解惑之事。蛟河市臻鑫榛子合作社负责人白凤芹对此深有感触:“我们就把他当师傅。”

  常常被称为老师、师傅的还有蛟河市山灵山野菜合作社负责人周旭。无论是在蛟河青创空间为山野菜种植户授课,还是对前来基地学习的农民,周旭都倾囊相授,希望全面提高山野菜种植者的技术水平。

  在吉林市新农民中,这种新型师徒关系悄然兴起,蔚然成风。师傅在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生产实践、销售渠道方面给徒弟以帮助,徒弟紧跟师傅的步伐,快步走入新产业,掌握新技术,双方在产业发展中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型师徒制带富能力强

  为什么叫刘英奎师傅?“他就跟师傅一样啊!”钱海霞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师傅,“反正我把他当师傅,他把我当徒弟。”

  吉林市新农民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为师徒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是因为二者相比,师生关系较薄弱,师徒关系更紧密;老师属于教育行业,师傅属于特定行业,师傅的技能水平往往要超过老师;从情感方面讲,师徒感情比师生感情更深厚。那么,目前我市新农民中出现的这种师徒关系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高喜文说,如今师徒制遍布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师徒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模式,传统师徒制是以师傅的口传手授的形式进行技能传授,强调技能为主、经验为本,现代师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过去农村的师徒关系大多体现在木匠、瓦匠等手工艺人身上,传统的种植、养殖业鲜有师徒关系。如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很多农民进入新的生产领域,他们在实践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迫切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师傅随时指导。于忠伟就是这样,他一直从事农业生产,但种植榛子才2年,在这一领域,他需要师傅引路。另一方面,即便是坚守原有生产领域的农民,因为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他们原有的劳动技能不能满足新的生产形势的要求,为掌握新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增加自己的收入,也需要不断学习。因此,种植业、林业、特色农业等各个方面都涌现出了这种新型师徒制。

  “我市新农民间这种师徒关系,往往一师多徒,传帮带、辐射带富作用更强。”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吉林市分校校长关丽娟对此深有感触,我市自从2014年开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来,立足点便是每个产业培训出一个顶尖农民,让他带动其他农民,促进该产业的发展。5年来,成效显著,各个产业都涌现出了师傅级别的产业带头人——香瓜种植方面有刘英奎、草莓种植方面有蛟河插树岭的郑贵录、小米种植方面有龙潭区杨屯的常恕清……他们的共性是,具有较强的工匠精神,技术顶尖,创新能力强,为人热情,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师徒地域距离远近皆有。过去的师徒往往是在本地、本企业内产生。像刘英奎、林喜双、朱玉辉,他们的徒弟遍布全省各地,甚至外省也有不少。手机、微信的普及让师徒之间的学习指导不受地域的限制,他们之间的授业方式也灵活多样。刘英奎曾几次前往辽宁辽阳一位徒弟处进行技术指导,也常常跟钱海霞通过电话、微信解决实际问题。朱玉辉在自己的生产基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榛农的观摩,也接受榛农上门指导的邀请。

  新型师徒制有望成为 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聚焦供给侧改革、提高农民素质……这些都在呼唤一种新的力量。新型师徒制的出现和发展,正逢其时,它像一双巨人之手,推动江城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路上大踏步地行进。

  关丽娟认为,新型师徒制有利于产业做强做大。吉林市农广校培育出来的顶尖农民就是行业中的师傅,全市农业部门集中全市力量跟踪培养师傅,不断提高师傅技术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师傅专业、精准,始终处于产业的前沿。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使得产业大军中的人们紧跟师傅步伐,不断进步。钱海霞第一年种香瓜成为致富状元,今年技术更成熟,明年增加种植刘英奎研制出来的新品种。紧跟师傅的步伐,致富路越走越宽,对高端香瓜产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省索特公司负责人白玉红也坚信,只有集群式发展才能有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朱玉辉也强调,产业链条中每一个个体的技术水平都提高了,产业才能步入高质量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他们热衷免费传授给农民生产技能的原因之一。

  “新型师徒制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处长潘福群说,农民遇到的问题有时是共性的,有时是个性的,新型师徒制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是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的培养新农民的方式。只有农民的素质普遍提高了,才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无疑,新型师徒制有望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丁晓云[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