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进展

我省农村就业创业工作纪实

时间:2019-01-11 17:51 来源: 字体显示:

  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日筑巢迎凤归。

  农村劳动力从“离土不离乡”的就近转移,到“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从奔赴沿海的跨省转移,到返乡创业的热潮涌动……近年来,我省把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作为“富民工程”,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强化政策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热情不断高涨。

  打造“指尖上的服务”

  “要不是有镇里人力资源市场工作人员的帮助,我现在可能还在家里呆着呢。”在敦化市黄泥河镇长亭通用机械机床配件厂车间内,26岁的彭程宇一身工装,有条不紊地操控着车床。

  彭程宇原来是黄泥河镇清胜村的一名农民,2018年在黄泥河镇人力资源市场的推荐下,进入现在的公司工作,月薪达到2800元。提起现在的工作,小彭非常满意,“在这儿上班好,干净、不累,赚钱也不少。现在村里很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都享受到了‘半小时就业服务圈’的便捷,去了自己满意的单位工作。”

  近年来,敦化市全力打造“指尖上的服务”,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村级人社服务机构全覆盖。将打造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列为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和重点督办事项,在全市16个乡镇级工业集中区均建立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市场,并配备LED显示屏、自助一体机等设备。同时,建立了培训中心,设置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用工备案、劳动保障监察等窗口,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实现就业有人管、失业有人帮、创业有人扶、维权有人助。

  同时,敦化市与电信公司合作开发“公共服务智能平台”,开通敦化就业服务、返乡创业等微信公众号,将就业服务向移动终端等渠道延伸,服务对象只需点开手机,即可在智能平台上办理各项就业业务,享受到与窗口服务同等的待遇。目前,该平台每年有2000多人求职应聘,有1000多人申报培训。

  培育优质“农技工”品牌

  “谁能想到,我一个修车工会成为一名远洋水手。”来自前郭县洪泉乡的36岁水手杨土涛十分开朗。谈起他成为海员的经历,仍然很兴奋。

  “以前在外面打工,主要是修车,年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后来得知家乡可以培养海员,我就毫不犹豫报了名,参加了培训。不仅收入翻倍,还实现了我在大海上驰骋的梦想。”说起这份新工作,小伙子面含笑意。

  前郭县就业局党支部副书记赵佳介绍,近年来,全县坚持以技能素质树品牌,以品牌促输出,全力提高农民工的技术素质,利用各种政策支持,引导返乡劳动力在本地创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目前,全县共输出农村劳动力8.03万人。

  公主岭市的李春光,过去由于没有技术,只能做力工,靠力气赚钱,艰难地维持着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后来通过当地人力资源市场指导推荐来到公主岭市金业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后来在人社部门的指导下开了一家LED灯制作与安装公司,并且带动了周围的人就业。

  “如果没有参加培训,我肯定还在为生计四处奔波,现在守家在地就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现在,李春光已经成为义务“政策宣讲员”,经常督促周围的亲戚朋友参加培训学习。

  除了帮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外,公主岭市为推动岭城数据工实现高质量就业,积极与北京用工市场对接,有效输出高素质数据工在京城就业。目前,已有2000余名岭城数据工在北京的金融、保险、物流等行业企业实现稳定就业,深得用人单位好评。

  “扶贫车间”开在家门口

  到了冬季,东北进入农闲时节。然而,磐石市吉昌镇当石村的林丽颖却闲不下来。天色渐亮,她已经坐在了“扶贫车间”里,开始一天的劳作。

  “如果没有现在这份工作,我不可能这么快脱贫,我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林丽颖说这话时,满心满眼都是欢欣。

  患小儿麻痹症的林丽颖因为行动不便,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2018年,她听说家门口建了“扶贫车间”,拖着不便的身体找到企业创建人马春雨,希望能在厂里干点活计。踏实肯干的林丽颖,不久就成为车间的业务骨干,还教会多人操作机器,每月都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而像她这样在“扶贫车间”工作的残疾人、贫困人员就有13人。

  “扶贫车间”其实是春雨羊毛衫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马春雨是吉昌镇官帽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多年在外打拼的他,始终不忘带领家乡人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的想法。2018年,他多方筹集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吉林省春雨羊毛衫有限公司,并在吉昌镇建立了就业“扶贫车间”,将招工的重点确定为吉昌镇13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和残疾人。

  吉昌镇镇长蔡俊锋说:“‘扶贫车间’开在家门口,对于贫困户的帮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但激发了他们的脱贫斗志,更让他们重新找回了获得感和尊严。全镇依托‘扶贫车间’,已经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仅2018年全镇就已脱贫184户247人。”    (王 丹)

责任编辑:丁晓云[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