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进展

农字当头深耕“希望田野” 金融助力精绘乡村“多彩画卷”

时间:2023-03-16 10:43 来源: 字体显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坚决扛起“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重任,农业大省吉林全面发力,率先向建设农业强省迸发。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3月14日,由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召开吉林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议,总结我省银行业机构助力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锚定新时期我省乡村振兴工作重点,部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全力做好粮食安全金融服务,保持脱贫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减,深入开展金融支持“一县一业”专项行动,加大对乡村重点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夯实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振兴金融供给能力……

一直以来,全省银行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工作要求,不断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政策体系,持续加大涉农信贷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丰富重点领域支农信贷产品,有效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切实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效。

今日,本报推出《农字当头深耕“希望田野” 金融助力精绘乡村“多彩画卷”》,全面展现我省相关部门及银行机构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统筹谋划 精准施策 为吉林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坚持统筹谋划、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引导银行机构持续增强对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供给,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全面推进我省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出政策 强引领 “三农”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强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围绕人民银行总行关于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加强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会同省内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吉林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吉林省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明确金融重点支持领域等方面制定具体举措。2019年,组织开展了乡村振兴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选取确定双辽等4个县(市)作为综合性试点地区,梅河口等12个县(市)分别作为信贷、支付、征信、金融消保等特色性试点地区,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典型模式和有效路径,并进行全省推广。2021年,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联合吉林银保监局制定印发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考核办法,建立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督导考核力度,提升工作落实效果,引导银行机构不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截至2022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6040亿元,同比增长9.2%,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增速创5年内新高,当年新增516亿元,同比多增295亿元。

瞄重点 引活水 涉农领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紧密结合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需求,聚焦重点领域和重要主体,开展系列专项行动,引导银行机构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2021年7月,联合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等八部门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专项行动,从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承载力、深化银企融资对接服务等九个方面提出30条具体措施。截至2022年末,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503.18亿元,同比增长13.5%。2022年初,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牵头省畜牧局等六部门印发《吉林省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实施肉牛产业“百亿信贷资金投放计划”,牵头成立跨部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肉牛产业贷款投放监测制度,推动完善信贷支持配套措施,有效促进肉牛产业贷款增量扩面。截至2022年末,全省涉牛贷款余额245亿元,同比增长51.6%。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2年,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组织开展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省级重点帮扶县专项行动,建立帮扶县(市)支行“一把手”负责制和月度考核通报制度,加大对各县(市)支行的工作督导频率和力度。截至2022年末,省级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增速13.1%,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6.1个百分点。

创模式 拓融资 支农信贷产品体系日益丰富

各银行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紧密结合吉林省优势特色产业和薄弱环节发展实际,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切实提高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化与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推出了包含“农担通”等在内的“银担合作”产品箱,有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性。截至2022年末,全省农担在保余额147.4亿元,同比增长8.38%。探索开办肉牛活体抵押贷款业务、打造“银政保担企”五方支牧模式,截至2022年末,全省活体抵押贷款余额41.9亿元,累计发放“肉牛养殖创业贷”3亿元。围绕粮食安全领域积极创新开办“黑土粮仓贷”“种芯贷”“农机贷”等专属信贷产品,截至2022年末,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余额101亿元,同比增长47.3%。不断探索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稳妥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有效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截至2022年末,全省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46.9亿元。

增供给 降成本 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有效发挥

2018以来,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通过实施降准政策,对省内123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可贷资金721.33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374亿元,开辟“涉农票据直通车”,对涉农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累计办理再贴现877亿元。支持法人银行机构发行大额存单、同业存单共2892.85亿元,多渠道增加法人银行机构信贷资金来源,提高信贷投放能力。支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创新推广与再贷款支持政策相适应的信贷产品,高效对接再贷款优惠政策,累计推出“菌农乐”“鹿易贷”等20余款“再贷款+”产品,引导低成本资金精准滴灌涉农主体。2022年,全省使用支农再贷款发放贷款利率为5.65%,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

夯基础 优服务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切实改善

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坚持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支持吉林省乡村振兴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截至2022年末,全省银行机构累计为347.8万余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信用农户158.8万余户、信用村7260个、信用乡镇144个,农村“三信”评定工作不断深入。在优化农村支付环境方面,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始终将消弭农村支付领域“数字鸿沟”、推动移动支付产品在县域农村地区的普及使用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与水平。截至2022年末,累计建立助农取款点1.4万个,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指导省农信系统上线助农取款点终端社保、医保缴纳功能,累计服务农村居民69万人次,农村支付服务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下一步,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锚定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紧盯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引导银行机构持续增加涉农信贷资金供给,助力全省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聚焦“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印发《吉林省金融支持粮食安全暨“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若干举措》,加大对种业、高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造、保护性耕作主体、农机装备以及粮食收储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力做好粮食安全领域金融保障。二是聚焦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开展金融支持“一县一业”专项行动,加大对县域重点特色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创新专属信贷产品,优化信贷服务,用好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配套支持政策,精准助力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三是聚焦“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强化全产业链信贷支持。尤其围绕养殖规模不足20头,融资需求不足20万的小农户,开展肉牛养殖小农户信贷投放提升专项行动,鼓励银行机构提供专属信贷产品,提升肉牛养殖农户获贷率。四是聚焦重点农村经营主体,开展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专项行动,建立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名单制”对接服务机制,发挥核心企业联农带农的积极作用。五是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积极推进整村授信工程。六是夯实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围绕乡村振兴要求,加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与各类便民服务合作共建。推广完善“乡村振兴主题卡”等特色支付产品,推动移动支付产品在县域农村地区的普及使用。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

抗稳粮食安全重任 服务“国之大者”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扛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十四五”以来,累计投放各类贷款668亿元,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

保障秋粮收购资金供应

早谋划,保障秋粮颗粒归仓,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十四五”以来,累计投放秋粮贷款529亿元,支持收购粮食1050亿斤。

早调研,每年8月组织开展秋粮专题调研,深入田间地头、走村访户、举办银企座谈,多渠道了解当前粮食生产和市场情况。

早部署,召开秋粮收购专题工作会议,周密部署秋粮信贷,2022年旺季协助贷款客户在全省布局收购库点497个,实现粮食主产县全覆盖,每县平均收购库点10个,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就近售粮需求。

早投放,实行“淡季审贷、旺季放贷”,为秋粮办贷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保障秋粮收购资金投放,确保做到“钱等粮”。

打造粮食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围绕粮食供应链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助力大型粮食企业扬优势、地方国有粮食企业锻长版、新型经营主体等民营小微企业强弱项,着力打造服务粮食安全样板工程。

深入打造“南北协作”“卫星库点”模式,以省内加工企业、南方大型用粮企业为核心,支持粮食供应链上游企业收购粮食。白城市分行支持辖内粮食购销企业与海大、牧原、新希望等大型集团内企业合作,有效解决了粮食销路问题。

深度打造服务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的“扶余模式”,通过支持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以贷促改、以改增信助力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有力支持地方国企参与粮食市场化购销,进一步做大做强。

创新打造“粮食供应链穿透式营管服模式”,以粮食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真实交易背景延伸信贷服务链条,促进粮食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

创新打造支持黑土地保护“四平模式”,通过“预购贷”“粮服贷”“新农贷”模式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推广“梨树模式”。

全力服务“千亿斤粮食”工程建设

着力推动农发行总行与省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把服务“千亿斤粮食”工程作为履职发展的重中之重,细化工作方案,围绕“千亿斤粮食”工程部署规划,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围绕农地做文章,推出耕地保护提升贷,聚焦黑土地保护、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创新运用“农地+”模式,为农地类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十四五”以来累计审批农地类项目近40亿元,投放贷款17亿元。2022年以来,累计在白城地区落地农地类项目4个,支持新增耕地3,478公顷。

围绕种业促振兴,聚焦国家级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支持洮南10万亩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项目建设,为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特色助发展,树立大食物观,聚焦吉林省特色优势资源,统筹信贷资金支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助力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

创新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

近年来,农行吉林省分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服务“三农”政治责任和使命,围绕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部署,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创新产品服务,强化金融供给,提升服务质效,着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

截至2022年末,该行县域贷款余额871亿元,当年累放194.2亿元,净增113亿元,增幅14.9%;涉农贷款余额463.8亿元,当年累放157.8亿元,净增42.6亿元,增幅10%。县域贷款、涉农贷款总量连续8年在省内“四行”及东三省农行系统内保持第一。服务全省2709户县域企业、36万农户,行政村信贷服务覆盖率82.5%。围绕粮食生产、种业、畜牧业、特色种植和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现代服务业、冰雪旅游等重点领域提供多元化信贷支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涵盖支付结算、供应链融资、财富管理、资本市场等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助力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特别是2022年以来,服务全省“双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服务“千亿斤粮食”贷款余额58.4亿元,净增9亿元,增幅18%;服务“千万头肉牛”贷款余额35.5亿元,净增18亿元,增幅104%,较上年翻了一番。

创新贷款方式 丰富产品箱

聚焦吉林区域特色,创新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有效克服三农“融资难”。综合运用小额信用、农担担保、政府增信、活体抵押等模式,打造“活体抵押贷”“农担畜牧贷”“吉农牧贷”“惠农e贷”“农易贷”五品支牧产品箱,贷款金额最低3000元,不设最高额度限制,贷款产品对各规模企业和服务农户广覆盖。到2022年末,支持畜牧业贷款余额53亿元,当年累放60.5亿元,净增22.3亿元,增幅72.6%。积极拓展原粮抵押融资模式,创新推广“黑土粮仓贷”专属产品,已发放贷款43亿元。

减费让利 实行最大优惠

切实解决“融资贵”问题,2022年贷款平均利率3.85%,普惠贷款利率3.65%,每年为农户节省利息2亿元以上,并承担评估费、监管费、抵押登记费等各类费用200万元以上。将活体抵押率由40%提高至70%,抵押范围从牛扩大到生猪、鹿,今年正在试点肉羊和鹅的抵押,盘活生物资产,提高贷款额度,解决融资“瓶颈”。

倾斜资源 强化服务保障

将网点优先向县域乡镇布局,2022年新迁建乡镇网点9个,县域网点达到345个,全行占比61%。优化队伍增强服务力量,新入职员工安排县域380人,占比65.2%;增配三农客户经理91人,三农客户经理达720人,占全行涉贷客户经理的58%。优化服务渠道,2022年四季度以来持续开展“乡村回归”专项行动以来,累计进村服务5554次,触达人数5.51万人,提升了服务覆盖面和普惠性。

加强激励 释放基层活力

2022年,该行加大工资配置,专门匹配服务乡村振兴各项补贴及激励工资2100余万元,用于县域支行穿透考核及乡镇网点专项补贴。加大财务配置,单独安排、优先保障县域费用总量,用于服务“三农”和县域费用支出13.2亿元,增幅0.97%,增幅高于全行。

科技赋能 提升服务质效

创新推广掌银乡村版,注册超300万户,让广大农户足不出户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在全省村屯建设“金穗惠农通”服务点1810个,实现乡镇100%全覆盖。为偏远农村、老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有效治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在20个县(市、区)上线,覆盖790个行政村。打造长白山、六鼎山、“梅小野”等智慧旅游场景,发放文旅项目和乡村旅游贷款33亿元,金融赋能文旅消费。

邮储银行吉林省分行——

守“初心”定“靶心”支持肉牛产业发展

2023年,邮储银行吉林省分行将以“千千万”工程为抓手,全力支持农业强省建设,落实省委书记景俊海 “整村授信”工作要求,深度推广“科技赋能+整村授信”模式,大力支持“牛链”建设,为种牛繁育、饲料供应、屠宰加工、冷链流通、批发零售等全链条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力争提前一年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涉牛贷款投放80亿元目标。

近年来,邮政储蓄银行吉林省分行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始终坚守服务三农战略定位,紧扣建设农业强省主题,聚焦支持粮食生产、肉牛、特色产业等“十大产业集群”,依托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平台,以新型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为切入点,创新推出“小微易贷”“极速贷”等系列线上产品,全面提升涉农主体信贷获得率和体验感。

打造专业团队 强化产品创新

银行党委将“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实效、重落地,成立由行长为组长“肉牛产业金融服务专班”,在全省各市(州)、34个肉牛养殖大县组建“肉牛产业信贷地推小组”,立足“小规模、大群体”肉牛产业特点,科学制定肉牛产业三年规划,助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落地见效。会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畜牧局等单位,召开“乡村振兴邮储兴牧”活动启动会,推出“银村”“银政”“银担”“银企”“邮银”“肉牛极速贷”“流水贷”“活体抵押”八大模式,“一户一策”制定服务方案,满足全省肉牛全链条客户差异化金融需求。截至2月末,累计投放涉牛贷款49.33亿元,满足2.14万养殖户融资需求,其中本年为6133名养殖户提供信贷支持。

强化科技赋能 推进“整村授信”

与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开展信用村联建,畅通基层分支机构与县乡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渠道,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线上化转型与肉牛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推进肉牛信用村建设进度,大力推广“线上产品+整村授信”模式,对有融资需求的养殖户实施线上预授信,切实做到“整村开发”“授信上门”“线上秒批”。截至2月末,建成肉牛养殖信用村290个,本年通过线上模式向4736名肉牛养殖户投放贷款,线上支用占比80%。

构建银政平台合作 加大散小养殖户支持力度

针对全省散小肉牛养殖户居多的特点,创新推出再就业黄牛养殖创业担保贷款模式,采用移动展业受理、财政贴息、创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降低养殖户融资成本。此模式获得了广大养殖户高度认可,被列入《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意见》全面推广。

打造“双千工程” 深化邮银协同

为养殖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以“双千工程”为契机,以“乡村振兴金融工作室”为阵地,大力推广“邮政+银行”服务模式,发挥邮政农资配送、电商销售、金融普服、信息流通“四流合一”协同优势,为肉牛养殖户提供产业链综合服务,解决“融资难、销售难、物流难”问题,构建乡村振兴服务肉牛生态圈。

长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破解融资难题 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长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决策部署,持续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发展,2022年信贷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251户,贷款累放3.8亿元。

发挥五大优势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发挥网点优势,提供金融服务便利。充分发挥35家营业网点,219个助农金融服务站覆盖全县各乡镇和村屯的优势,着力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发挥资金优势,满足主体融资需求。截至2022年末,各项存款123.95亿元、贷款60.37亿元,存贷比48.7%,充足的资金为满足县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提供了坚实保障。

发挥地缘优势,精准支持地方产业。充分发挥多年扎根“三农”市场,熟悉乡镇经济发展现状、生产经营特点和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情况优势,提高贷款投放的精准度。

发挥管理优势,切实提高办贷效率。充分发挥联社决策链条短、办贷灵活便捷优势,通过“一户一策、灵活组合”贷款投放模式,有效解决融资瓶颈问题,全面满足不同经营主体个性化、差异化信贷资金需求。

发挥合作优势,合力推进发展步伐。充分发挥与县乡两级政府及村委会多年合作优势,与全县6个村党支部及永久镇政府以“党建联建”为引领,务实开展延伸合作,有效探索出推进当地产业项目发展的合作模式和经验,为全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累了经验,夯实了基础。

丰富信贷产品 着力打通融资瓶颈

优化研发信贷产品,全面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差异化、个性化融资需求。

研发“党领贷”产品,支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以“因社施策、一社一品”为设计理念,采取“政府+银行+致富带头人”的模式,通过多方合作、利率优惠、授信多样化,全面满足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经营到发展提供全方位信贷资金支持。

研发“农合专贷”产品,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合作社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土地流转+合作社成员+担保公司”模式,通过灵活授信、优惠利率,周转使用、期限适中,全面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

研发“长牧e贷”养殖贷款产品,促进肉牛产业壮大。以降低养殖户融资成本,灵活性融资为设计理念,采取“保险+保证”融资方式,通过利率优惠、承担保险费,全面满足养殖大户、养殖合作社融资需求。

开办存货质押贷款,支持粮食收储经营主体发展。以破解粮食收储经营主体有效担保能力弱,导致融资难问题为出发点,采取“质押+监管担保”方式,通过粮食质押、第三方监管,全面满足粮食收储经营主体短期贷款资金需求。

坚持老产品新用,支持种养大户发展。优化“粮满仓”“畜牧丰”等原有贷款产品,通过便利融资、灵活授信、便捷服务、简化手续,全面满足农村种养大户融资需求。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产业长足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项目持续壮大发展。

完善综合授信服务机制。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融资需求,通过存货质押、担保公司担保、第三方监管等方式,推动经营主体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销售利润,全面满足做大做强融资需求。

健全多元化产业培育机制。依托区域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因地制宜、一社一策”,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产业链发展,引导拓展线上经营、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包装销售等,助力经营主体提质扩面、多点开花。

建立联建共建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与县乡两级政府及村委会联建共建合作优势,围绕县域村与村联建共建合作社融资需求,持续优化信贷产品,出台扶持政策,共同推进合作社持续发展壮大。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铺路搭桥引金融活水助乡村振兴

金融活,产业旺,乡村兴。多年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始终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成效作为评价自身工作的重要标准,坚持向上站位、向远谋划、向实用力,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系列决策部署,综合运用政策引导、平台赋能、银农对接、激励约束等手段,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效能。

强化政策引导。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万亿级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产业工程,研究出台《关于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21〕26号)《关于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21〕20号)《吉林省推进畜禽活体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吉金局联字〔2021〕4号)等系列文件,强化普惠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策性信贷担保服务水平,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升农村保险综合保障水平,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各地各部门以及金融机构提供遵循和指导。

加速平台建设。推动涉农金融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强化科技赋能,拓展服务内涵,便捷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渠道。推动吉农金服公司搭建“线上+线下”省市县乡村普惠融资服务体系,累计在8个市、36个县铺设村级服务站5000余个,对接信贷投放57亿元,惠及农户4.5万户。指导“吉企银通”线上融资对接平台开发政银保担支牧专区等涉农金融服务板块,累计发布60多款涉农金融产品,实现对接10亿余元。推动组建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研发“吉农交易”APP平台,延伸服务网络,累计成交5.18万宗,盘活农村资源资产15.15亿元。

常态化组织银农融资对接活动。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点多面广、信贷双方信息传导不畅弊病,健全与产业部门定期联系机制,建立重点企业项目融资对接清单,启动实施了“肉牛活体抵押贷款服务月活动”“整村授信助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金融支边活动”“备春耕生产主体融资对接”“种业振兴”等系列活动,成功对接3000余户,实现融资12.3亿元。同时,推动各地各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各自区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的银企、银社、银农对接活动,强化融资供求衔接。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用好用活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提升金融机构对重点群体、重点领域的投放力度,2022年首次将肉牛信贷投放贡献纳入专项资金奖励范畴,对21家金融机构奖励830万元,支持金融机构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近两年对10家机构奖励884万元,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系统开展地方政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综合各地贷款增速变化、服务工作机制建设、重点活动开展、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等情况,科学设计考核权重,量化打分排名,压实压牢各地政府职责,营造重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

省农业农村厅——

三增长三突破三提升 推进农业农村振兴发展

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冲击、阶段性干旱、低温寡照、严重渍涝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采取超常规举措,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十大产业集群等都取得重大进展,“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更加凸显。突出表现为“三增长”“三突破”“三提升”。

“三增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产量实现高位增产,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稳居全国第五位;增产8.32亿斤,是东北三省中唯一实现增产的省份,净增量占全国的11.31%;单产940.52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58%,跃居全国第三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一位。农业经济逆势增长,一产增加值实现1689.1亿元,增长4%,分别比GDP、二产、三产增速高5.9、9.1和5.2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34元,同比增长2.8%,实现“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速4.7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3.3个百分点。

“三突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产业体系加速融合,“十大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升级,实施强链补链延链重点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24亿元。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350.7亿元,实现正增长。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产业强镇5个、乡村振兴示范县3个,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要载体。“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明显增强,新建棚室2.99万亩,冬季蔬菜自给率提升1个百分点,渔业全产业链产值165亿元,同比增长3%。生产体系加速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装备能力不断提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扎实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550万亩,创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万亩。保护性耕作扩大到3283万亩,稳居全国第一位。信息化远程电子监测覆盖37个县份,占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县份的88.8%。组建作物育种联盟,公主岭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加快建设,新认定国家级制种大县2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个、种质资源库(圃)3个,玉米、水稻、大豆自育品种生产应用率分别达到60%、98%、50%。农机作业向智能化、全程化转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经营体系加速完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规范发展到10.6和8.1万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57户,其中,国家级63户;新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增20个,总量突破150个,带动种植基地面积1600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组织达到3万户,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6200多万亩次。土地流转面积达3490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55.4%。建设中化MAP中心38个,打造中邮惠农示范主体2956家。

“三提升”——农村改革、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持续提升。农村改革效能不断提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深化,开展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村达到4336个,占涉农村总数46%。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股权登记托管2.1万人,成交项目4.42万宗。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全覆盖,完成改厕10.35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90%以上。打造绿化美化村屯1000个、“千村示范村”1029个、干净人家20万户。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党建引领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BTX标准化支部创建等典型示范模式,标准数字村发展到335个,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示范效能不断凸显。

省乡村振兴局——

巩固脱贫基础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2022年以来,吉林省始终坚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持续精准发力,推动全省脱贫基础不断巩固、成效持续拓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出坚实步伐。

壮大产业,扩大就业,强力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深入开展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专项行动,全省脱贫人口2022年度人均纯收入13805元,较上年增加1749元、增长14.5%。及时有效应对疫情灾情影响。出台应对疫情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1条、32条措施和强化脱贫人口稳定增收16条措施,促进脱贫人口经营性净收入增长20.2%、工资性收入增长15.8%。持续发展壮大特色帮扶产业。筹措各级财政衔接资金38.6亿元,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2000个。当年新上产业帮扶项目581个,带动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18.92万户34.69万人。脱贫村发展庭院经济全覆盖,带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10.4万户。全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全年实现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就业12.43万人,同比增长10.1%。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规模增长10.3%,就业帮扶车间数量和吸纳就业人数分别增长104%、23%。

盯住重点,抓实关键,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盯紧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不放松,健全落实常态化排查机制,主动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针对性补齐短板弱项,下大力气把脱贫基础打牢固、夯扎实。盯紧抓实监测帮扶。创新推出防返贫监测帮扶农户手机申报小程序,充分发挥6.2万名村组专兼职防返贫监测员和24个中省直部门厅际沟通协调机制作用,全省81%的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盯紧抓实巩固提升。组织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集中摸排提升专项行动,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脱贫人口基本医保保持动态“应保尽保”,规范就医费用实现“应报尽报”;改造6类低收入群体危房4248户;实施农村供水维修养护工程5795处。盯紧抓实后续扶持。向易地搬迁安置点投入衔接资金1.32亿元,创建认定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2个,孵化网商(网店)129户,实现有意愿搬迁劳动力务工就业3910人。盯紧抓实救助保障。脱贫人口纳入低保和特困救助19.57万人、临时救助1.24万人,代缴困难群体养老保险保费53.84万人、5760.29万元,为3.47万名农村困难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创新机制,细化抓手,聚力打造乡村建设行动升级版。聚焦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重点领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乡村建设之路。健全推进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议事协调机制,创新形成以“1+N”方案体系为支撑、“一引领三提升一示范”为抓手的乡村建设行动2.0版。抓实工作成效。建立56项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和季调度季通报制度,全省投入建设资金168亿元,较上年增长147%,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整体提升。打造示范样板。坚持“巩固一批、创建一批、提升一批”思路和“九有六无”标准,实施1029个村“千村示范”创建,同步开展17个领域“示范创建+”活动,形成“小积分”激活“大德治”等一批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典型经验。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林天天[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