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进展

吉林新担当:牢记“国之大者”,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时间:2023-07-25 09:25 来源: 字体显示:

清风细雨催新芽。走在田埂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伟心情格外舒畅。他俯身掬起一捧黑土,夹杂着细碎秸秆的土从指缝间倾泻而下。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卢伟感慨道。

吉林是产粮大省,全省粮食常年调出量近500亿斤,用超过一半产量保障中国饭碗。去年,吉林省粮食总产816.16亿斤,增产8.32亿斤,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吉林为每个中国人的饭碗里多装了半斤粮。

“一捧土就是一捧粮,如今黑土地越种越肥沃。”卢伟说,合作社1万多亩玉米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种植。

地处雨养农业区的梨树县,“十年九春旱”。由于长年使用化肥农药,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曾经“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肥沃土壤,日渐“瘦了、薄了、硬了”。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如何让“疲惫”的黑土地歇一歇、喘口气?“秋收之后,将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可以防止风蚀水蚀,抗旱保墒,秸秆腐烂等于给黑土吃了‘营养餐’。”一直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卢伟看着板结退化的黑土心疼,率先参与到“梨树模式”的试验探索中。

“老一辈庄稼人种地勤快,田里不能有一个草刺儿,如今不收秸秆咋行?”社员们的积极性起初不高,卢伟拿自家地作示范,年底上秤算账,产量没少,成本降了,乡亲们纷纷跟进。

吉林省粮食产量八成以上来自黑土地。去年,吉林大面积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283万亩,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全省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0.72亿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64%。

秸秆还田,滋养了黑土地,也守护了“吉林蓝”。

近年来,吉林全力推进秸秆全域禁烧,加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综合利用,利用率达78.9%,秸秆露天焚烧火点数大幅降低,既有效利用了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去年,吉林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4%,比2017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吉林蓝”成为常态。

“多产粮、产好粮,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在大安市种水稻的郭晓红对此感受颇深。

行走在吉林西部,一些未治理改造的区域内,随处可见白花花的盐碱地,斑块一样分布。这里是我国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郭晓红本是洮南市人。“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当地人这样形容曾经的生态环境。

洮南、大安,位于吉林省西部白城市的两个相邻县级市,曾饱受生态恶化之苦。上世纪70年代起,吉林西部十年九旱,湖泡、湿地面积缩减2700多平方公里,土地盐碱化严重,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棵,秋后不收啥”,乡亲们的顺口溜道尽昔日的无奈。

自2013年起,吉林省启动西部河湖连通工程,推动湖泡、湿地面积恢复至4891平方公里。如今,吉林西部泡沼遍布,候鸟云集,“十年九旱,风沙四起”的景象已成过去。每年春秋两季在吉林西部湿地停歇的白鹤数量稳定在3500只左右,约占全球白鹤数量90%,全年停歇期100余天。

引来灌溉用水,加之吉林西部重点开展了盐碱地“良田+良种+良法”三位一体高效治理的“大安模式”技术研发,郭晓红跟着父亲跑进了盐碱地种水稻。

“流转改良的盐碱地,费用是租好地的三成,产粮稍微少些,但划算。”郭晓红壮着胆子试种起来,她去年流转了3000亩盐碱地,亩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百万元户。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吉林西部示范推广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利用等相关技术,推广面积近20万亩,实现重度盐碱地水田亩产800多斤,增产近7倍;轻度盐碱地水田亩产1200多斤,达到高产田水平。

保障粮食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两个要害:一是耕地,一是种子。

在位于公主岭市的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近3万亩的制种基地,早已播种完毕。

示范区内,每日可烘干400吨种子的高标准智能化种子加工生产线已归于冷清,而一旁的第二条加工生产线正在紧张施工中。

“正是抓住了吉林振兴种业的契机,我们才将育种基地设在示范区。”鸿翔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贺伟说,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加工能力可达1亿斤以上。得益于吉林种业振兴政策支持,鸿翔种业闯入全国玉米种子销售前五强。

一粒种,一颗“芯”,吉林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种业企业扶强等五大行动,通过省审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超过1000个。全省现有种子企业300多家,年生产加工种子4亿斤左右。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性治理。吉林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推进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加快“大水网”、万里绿水长廊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黑土地,蓝天白云好空气”,正成为吉林鲜明的生态标识。

今年,吉林有了新目标:在全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超过700亿斤、连续两年超过800亿斤的基础上,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将之作为农业强省建设的“一号工程”,铆足干劲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丁晓云3[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