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策研讨

树立大食物观 保障食物有效供给

时间:2022-07-11 10:03 来源: 字体显示:

  民为邦本,食为民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树立大食物观”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真切关注,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

  一、大食物观体现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责任担当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在吃饭问题上,就是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供应。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实现了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壮举,彻底解决了历朝历代始终解决不了的饥饿问题。2019年颁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中国粮食总产量连上新台阶;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

  从当年的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树立大食物观,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深思远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明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早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大食物观。2016年,大食物观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提高食物产量,提升质量和多样性,同时开辟新的获取食物的途径,丰富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这正是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大食物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安排

  大食物观,体现在百姓餐桌上,就是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的品类更加丰富,食物的结构更加优化,折射出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树立大食物观,既是食物选择的趋势、食品安全的保障所决定的,更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食物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战略安排。

  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突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平衡将是一个长期态势。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与资源约束的矛盾、与需求升级的矛盾、与产业外部竞争的矛盾等基本面将长期存在。要确保百姓吃得好,就必须向大食物观转变。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面向整个国土,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

  大食物观解决的是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是应对消费结构和水平变化、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消费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大食物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

  过去食物生产主要依靠耕地,如今大食物观既向耕地要粮食,又面向整个国土,用好江河湖海林草,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大食物观的本质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的延续。

  我国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多元化食物供给提供了有利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食物多元化供给的保障,也是食物可持续、高质量供给的保障。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影响到食物获取的数量与质量。只有生态环境好了,大自然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因此,大食物观绝不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而是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向山水林田湖草要食物,不是无度索取,而是在敬畏自然、有序合理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上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食物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食物领域的体现。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我们责无旁贷。

  (尹作秀:作者单位中共费县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农委_丁江春[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