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时间:2022-07-21 10:35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高屋建瓴、运筹帷幄,为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制定了任务书、路线图。报告指出,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是国之大者、国家战略。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14亿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较2016年首度公布这一《报告》时翻了一倍,创历史新高。可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吉林位于世界三大珍贵黑土区的东北平原上,黑土地沃野千里,青纱帐碧浪滚滚。粮食总产量全国第五,单产全国第四,年调出量全国前三,人均商品量全国第一,人均调出量全国第一,全国产粮大县前三名均出自吉林,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粮食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仓廪实勿忘腹饥刻。由于用养脱节,保障粮食安全赖以存在的黑土地逐年“透支”,土层变薄变瘦变硬:变薄,垦殖前六七十厘米的黑土层,现在普遍在四十厘米以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只剩下二三十厘米,甚至裸露出了黄色的母质;变瘦,《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指出,近60年黑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下降30%多,部分地区下降了50%,肉眼可见的改变是,黑土地没那么黑了;变硬,黑土的土壤结构变差了,土壤板结,犁底层增厚,孔隙度下降,降一场雨,水渗不下去,甚至在地表形成径流。如果不重视黑土地保护,黑土层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被消耗殆尽。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首先,强化粮食安全责任。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今年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其次,强化法律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施一系列加强耕地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制定《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一系列关于黑土地保护的政策,今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宝贵的土地资源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最后,优化黑土地保护模式。梨树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始于2007年,至今经历了16个年头,从建立第一块面积225亩的试验基地以来,经历了试验、示范、推广3个阶段,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经达到7100万亩。我省高度重视,综合施策,在46个县市区全面展开工作。2021年,我省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2875万亩,稳居全国首位。2022年,我省优化提升“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3200万亩。省里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确定了每年7月22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制定10个方面38条具体措施,推进人才、资金、项目等向黑土地保护聚集。怎样用绿色可持续的观念来看待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好“用地”与“养地”的辩证关系,“梨树模式”为我国黑土地保护贡献了“吉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