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好黑土地 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时间:2022-09-05 09:03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据《吉林日报》报道,近日,家住长春市九台区兴隆街道的潘丙国早早地来到展会现场,“首站”就选择了位于长春农博会主展馆地下6厅的关东农耕民俗文化展厅。该展厅有一个特殊的展区叫黑土地土样展区,他说:“之所以选择到这个展区来,是来寻找保护黑土地的灵感。”潘丙国是一名地道的农民,经营的家庭农场每年种植玉米4000多亩。展厅里一份份1.5米深的土地样本呈现在眼前,给他带来很多有关黑土地保护的实践灵感。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对黑土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近年来,吉林省深入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在黑土地保护方面下大功夫,成效明显。本届长春农博会充分展现吉林省保护黑土地取得的新突破、新进展,前来参观的农民和八方游客透过展会,深切地感受到我省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的务实之举。
保护好黑土地意在端牢“中国饭碗”。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保护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只有守好用好“饭碗田”,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主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为此,吉林省出台了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制定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10个方面38条具体措施,构建起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的保护路径。同时,吉林省率先与中科院共同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省院双方密切协作、共同努力下,“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初见成效,保护性耕作面积居全国首位,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连续丰收。
黑土地的保护离不开百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需要看到,黑土地保护是个“慢工”,个别小农户只想最大化产出,缺乏护土的积极性,甚至出现掠夺式使用等问题。对此,有必要创新治理手段,激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内生活力,就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让广大农民利益近期不受损、长远更有利,日子越过越好。借农博会展览引导农民重视黑土地保护,不失为良法。“7号土地样本采集于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土壤分层为耕作层、腐殖质层、淀积层。相比之下,在农安县陶家店采集的1号土样,最上面变成了碱斑聚集层。”展区负责人介绍,应对盐碱度较高的区域就要对症下药,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展会现场,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现身说法,用梨树县10余年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总结出具有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成果,回答了农民朋友和游客的疑问,等于上了一堂黑土地保护公开课,十分必要。
从长远看,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要大力推行“梨树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其他有效方式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培育和壮大黑土地保护专业服务队伍。同时,还要从政府角度探索黑土地保护和投入增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和政策性补贴机制,激励农民积极参与黑土地保护并从中受益。通过积极引导黑土地使用者的长期导向意识,促使农业生产者关注黑土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