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策研讨

夯实大国粮仓的根基,端稳“中国饭碗”

时间:2023-09-08 10:26 来源: 字体显示:

8月28日,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报告提出,将从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大力落实藏粮于地、积极推进藏粮于技、加大农业保护支持力度、切实提升粮食调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和流通体系、不断提高多元食物供给能力、深入开展粮食节约减损行动等方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此次提交审议的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回顾了近年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对于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是最真实的财富,也是最重要的财富。从经济产品的替代性看,粮食产品的可替代性较低。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一切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供给必然充裕,农产品价格必然低廉,这会大大降低其他产业的劳动力生活成本和原材料投入成本等。从稳定经济角度看,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才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站在新起点,粮食生产依然须臾不可放松,必须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 

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对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各地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耕地保护忧患意识守住“质量红线”。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耕地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要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把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保护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耕地保数量、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个重要抓手。要聚焦影响耕地质量的关键环节,补短板、锻长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开展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真正实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持续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强农惠农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践反复证明,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和对农业的支持。农民种粮挑上“金扁担”、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更有效率、更有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富农、重农抓粮制度基础不断巩固,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不断健全,农业补贴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安全机制保障能力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农业资金更多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产业,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主产区。 

端牢“中国饭碗”,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粮食生产仍面临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根基,把粮食安全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我们一定能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久泰平)

责任编辑:吉林省农业农村厅_丁晓云3[打 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