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
时间:2024-11-19 13:46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节粮减损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环节、多主体,不仅要正确使用储粮装具,更需要形成“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合力。
从开镰收割算起,一粒粮食要经过田间到仓库、车间到餐桌等环节,忽视收获、运输、储存、加工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会造成粮食损耗。从这个角度而言,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同样重要,节粮减损就相当于增加了“无形良田”。
保障粮食安全,开源与节流并重。在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水乡村,农乐种植家庭农场就十分擅长耕作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这几年,为解决秋收后稻农的储粮难题,该农场创新推出产后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的代收、代储、代加工,打破了粮食产后损耗存在的多维“瓶颈”,让农场成为农民减损增收的“粮保姆”。
建立长效机制,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形成粮食生产功能分区,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新农人”以及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订单农业、技术指导、集中收割、粮食代储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粮食高效集约的供应链。
“一条龙”的产后社会化服务,既能减少粮食损耗,又可带动农业提质增效,解决小农户秋后储粮的烦恼。应加强标准化引领,加快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利用现代化粮食仓储设备,提供代储、代烘、代加工等服务,帮助农户节粮增收。同时,还要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粮食产后社会化服务试点,逐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粮食储存模式和节粮减损典型,助力科学储粮和优粮优储。
用科技手段储好粮、管好粮。要不断加大对储粮技术的研发投入,重点围绕粮食收购、储藏、物流、加工、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需求,加强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仓型的应用性研究,持续提升仓储保质保鲜储存能力和机械化、自动化粮食仓储硬件设施水平,确保粮食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在节粮减损技术研究中,应积极构建起粮食产后减损科技创新平台、大数据中心以及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科研、设计和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特别是要引导粮食经营主体广泛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对粮食数量和损失进行精准监测预警和控制,推进粮食产业向绿色、高效、节约方面迈进。
立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将每粒粮食颗粒归仓。粮食的精深加工,应盯紧薄弱环节发力,着重挖掘其综合利用潜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更多种粮农民尝到节粮减损带来的甜头。
粮食从原粮到成品粮,节粮减损的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应全面倡导适度加工、合理加工,鼓励综合利用碎米、米糠、稻壳、豆粕、麦麸、胚芽、玉米芯等粮食加工副产物,开展增值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并在广泛应用于酿酒、调味品、饲料行业的同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升级改造生产设备,朝食品化利用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打造现代化粮食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