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密植”助力高产稳产
时间:2024-11-19 13:47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黑土地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尤其在北方玉米种植中优势明显。密植技术的出现,为农民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在有限土地上实现增产增效的可能性。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做好土地与技术的合理匹配,通过科技创新和合理配套,找到作物密植与土地空间的平衡,助力高产稳产,让其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生产力。
密植技术的核心在于合理调控种植间距,通过增加单元面积内的植株数量,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黑土地来说,这种方式并非简单的“种得更密”,而是通过精确的间距调整,在保障土壤水分、光照、空气等资源均匀分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在传统的玉米种植模式中,间距问题往往被忽视。过去,农民习惯性地采用较为宽松的种植间距,以保证每株玉米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然而,这种做法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能确保单株的生长,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的潜力,尤其是在土地资源逐渐紧张的今天,传统间距的局限性愈加明显。密植技术的出现,恰恰打破了这一局限。
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常看到的宽窄行、等距、品字形等种植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玉米高产示范田采用密植技术后,取得亩产量比上一年提高400斤至500斤的成效。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农民逐渐发现,通过合理密植,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比传统种植模式更高的产量。
然而,密植并非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因地制宜依然是关键。2023年,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被农业农村部确立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核心增产技术。截至2024年10月,该技术已在全国实施超4500万亩。特别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今年全面推广该技术,依靠技术中的增密种植和按需分次、局部定向供给水肥,提升了一成多的种植密度和二成多的单产产量,解决了玉米密植中可能出现的倒伏、空秆、早衰等问题。因此,密植并非“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如何结合具体条件灵活应用,成为实现高产的关键。
密植不仅是单纯的增加种植密度,更是全方位技术系统工程中的一环,它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其他配套技术的支撑。秸秆还田、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相结合,才能保证土壤健康和玉米的高产。这些技术相辅相成,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地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