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业的办法抓农业 力促产业兴农民富
时间:2024-12-25 10:01 来源: 字体显示:大中小
“要用工业的办法抓农业,加快发展人参、鹿茸、林蛙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吉林省委书记黄强12月20日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时强调。
用工业的办法抓农业,实质上是用工业思维抓农业的办法。工业思维具有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等特征。标准化是工业化的第一基础,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手工业作坊才转变为大工业生产。工业思维要求生产过程规范化,各种要素都要规范化。规模化是工业化的必须,它和标准化、规范化因果相关,互动互利,一般意义而言,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可见,用工业的办法抓农业,着眼点在延长产业链条,进而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富裕,这样才有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对吉林来说,就是要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实现途径看,很重要的是用工业的办法抓农业,以此推动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发展乡村产业及新业态,千方百计鼓起亿万农民钱袋子,让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用工业的办法抓农业,要在产业兴旺上找出路,让农民增收渠道更宽。近年来,吉林省各地坚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优势,突出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让小小“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大产业,2023年,吉林省梅花鹿饲养量达78万只、鹿茸产量达1111.5吨,居全国第1位;人参产量达3.4万吨,居全国首位;黑木耳产量达118.4万吨,居全国第2位;棚室面积达到76.4万亩,省级“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达到178家。今年,吉林省统筹推进参、菌、鹿、蛙等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产业链发展,实行高品质人参“一参一码”,加快推动人参产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保持黑木耳、鹿茸、桑黄等产业规模在全国领先地位,不断丰富百姓“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顺势而为,继续深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做好农产品增值大文章。同时,还应该用好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让更多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农民增收。
用工业的办法抓农业,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促进特色产业产品增值。以人参产业为例,近年来,抚松县把人参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战略产业、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人参制种基地建设和长白山人参种质资源保藏,深入传承长白山人参优良基因,以技术研发与创新赋能人参产业向“新”发展,全力推动人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3年,抚松县人参全产业链交易额达191亿元,全县有14家与人参相关的规上工业企业、12家“专精特新”企业、57家商贸物流企业、3200余户个体加工户。全县注册人参类产品商标500余个。其中,15家企业108种产品加盟“长白山人参”品牌,21家企业139种产品加盟“抚松人参”品牌,“抚松人参”和“抚松林下山参”均已入选中国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举一反三,更多的特色产业发展都需要向科技创新、品牌创新要动力,充分吸引域外人才、积极培养本土专业人才,参与到吉林农产品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创新过程中来,大力培育具有吉林特色的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更好地实现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用工业的办法抓农业,以改革举措促机制创新,保障农民多元增收。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力度,持续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深入落实相关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特色养殖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态,引导农民“多条腿走路”,实施以农为本、以工带农、以旅促农的良性机制,激活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特点、农村消费迭代升级和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新业态就业人员,促进农民收入渠道从单一农业生产向多渠道收入转变。多渠道发力,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获得收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指导村级加强“三资”规范管理,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建立完善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享受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持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降低土地流转成本,有效引导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