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化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高标准建设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紧紧抓住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县的机遇,投资1.4亿元在全县开展了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工程,并将农村垃圾生态化处理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做法有六点:
一、坚持规划优先、建立模式。强调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明确了农村垃圾清运体系建设的“三个统一”,即:统一布局建设,依据“布局合理、方便群众、便于转运”的原则,选择合适地点建设户垃圾回收池和屯(组)垃圾分类池;统一处置流程,全县农村除中心村外,以屯(组)为单位,每个屯(组)建一个垃圾分类池,屯内建若干个垃圾回收池;统一补贴标准,每个垃圾回收池补助500元,每个垃圾分类池补助1000元,乡镇垃圾中转站由县财政出资,统一建设。在农村垃圾处理上,实现了农村垃圾“户定点、屯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态化处理模式:农村家庭生活垃圾,由农户及时送到对应的垃圾回收池;屯(组)保洁员再将垃圾回收池中的垃圾及时分类,分别送到村内堆肥场、垃圾分类间或垃圾分类池待转运和收储待售;农户产生的建筑垃圾等无害垃圾就地减量化填埋处理;堆肥场中的可还田垃圾在科学发酵后还田,分类间中可回收垃圾及时分批销售;有毒、有害的垃圾要由县配发的专用车辆及时转运到县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
二是坚持强化基础、完善设施。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上,我们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清运设施,目前,全县159个行政村的垃圾分类间、堆肥场、垃圾池、清运车辆、人工湿地建设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除此之外,又新建垃圾回收池1622个、垃圾分类池644个,全面夯实了工作基础。
三是坚持全程监督、严肃考核。为保证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实施,实行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制定出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月度暗查曝光奖惩办法,分别从环境保洁、垃圾分类、垃圾处理、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发挥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成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依据等级评定各乡镇成绩,采取有奖有罚并与乡镇主要领导工作业绩挂勾的方式进行。制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诉举报奖罚办法,发动群众对有损村容村貌和城区卫生环境的现象进行投诉举报,县电视台以公告的形式发布。不少地方对农户实行百分制环境卫生评比,100分为优秀,85分以上为良好,70分以上为合格。
四是坚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出台了县级领导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包保任务及考评办法。对乡(镇)村的环境整治进行重点包保推进,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保洁工作予以大力扶持。去年,各包保单位共为包保村提供帮扶建设物资和资金累计达560余万元。
五是坚持统筹资源,破解瓶颈。在县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一定资金补助农村环境整治,补助标准为每个乡镇4万元、乡镇所辖村每村补助3000元,人口数量浮动补助按乡镇人口数每人4元增减计算。2013年,县财政仅用于垃圾处理设施及保洁扶持经费就达633万元,保证了环境整治工作稳固推进。同时,又加大了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把水利、农业、国土、林业、交通、卫生等各方面共计3亿多元支农资金整合起来,全部投入到农村沼气、土地整理、改水改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基地等建设中,有力推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
六是坚持强化管理,保持常态。在完成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配足配强保洁人员,全县共配备保洁员775名,并实行定岗定责。为解决保洁员后顾之忧,我们将保洁员纳入乡(镇)统一管理,县财政按乡镇驻地村总人口数每人10元的标准补贴保洁员工作经费,其他村按每人2元的标准补贴工作经费,工资按月在乡(镇)政府统一领取,让保洁员每月都能见到“钱”。激发了保洁员干劲,保证了农村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