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宜人美如画,农家今日醉春风。百花竞放的初夏时节,走进铁西区平西乡团山子村,耳闻目睹到一派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和谐新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村屯路面两侧绿草如茵、鲜花绽放……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团山子村位于四平市北15公里,是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为主。现全村总收入为226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80万元,养殖业收入630万元,劳务输出370万元,运输业收入305万元,其他收入75万元,年人均收入为9500元。曾获“吉林省精神文明单位”、“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范村”等殊荣。
康庄富路展新貌
团山子村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经多方努力,将天丰科技养殖合作社引入村里。天丰科技养殖合作社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现有肉种鸡30000只,合作社为村里解决农民工就业700多人次,现有常用工30人,技术工4人。合作社还带动了村里养殖户80余户,使养殖业发展规模化,进一步提高了全村的人均收入。
村里以劳务输出为载体,保障家庭收入增加。由于该村离市区较近,大部分农民会利用农闲时节到城里打工。目前,该村93%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为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村里积极与乡劳动保障所联系,组织农民参加各类培训班150余次,培训农民700人次,同时,还指派专人为信息员,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用工信息,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
乡风和畅惠农家
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标志。为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村里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全村468户全部参评挂牌,其中十星户159户,九星户168户,八星户108户,七星以下33户,极大地推动了文明村和文明户的创建。
村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2011年完工的文化休闲广场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安装30余件健身器材及14盏太阳能路灯,为老年人购置秧歌服100余套,鼓乐等器材齐备。
几年来,该村坚持村级科教兴农教育活动,利用农闲季节开展科教兴农和科教扶贫活动,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紧依靠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每年培训农民500多人次,户均受训2到3人,使每户都有一个科技当家人,20余户贫困户脱贫,全村农户在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以及劳务输出上各有一技之长,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秀美家园入画来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两委班子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修水泥路、种花草树木,加强村屯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全村实现了村容整洁。与此同时,村部重新扩建,办公场所达到600多平方米,村办公室全部配备电脑,实现了网格化管理。在兴办民生实事方面,重点围绕水、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村自来水户户通已完成8个社的安装;村屯道路已实现户户通;32户已修建沼气池;全村危房改造已结束。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重点围绕“五清”、“十建”、“三化”等开展工作,投入2万余元清理垃圾、路边沟、柴草垛等,建排水沟3000余米,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建无害化卫生厕所410个,牧业小区1个;并自筹资金修缮了一座20余米长的危桥,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问题。
点滴关爱情系群众
团山子村一直把解决民生难事作为大事来抓,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倍受农民群众的关注。因此,他们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确保农民人均自缴参合经费70元收缴到位,收缴资金及时、安全缴入基金专户。经过努力,全村的参保率达到了98%。
为了让贫困群众脱贫过上好日子,村里实行了包保责任制,班子成员每人包保一户贫困户,保证贫困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每名成员到贫困户家中了解具体情况,明确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村民解决了许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对于未来的打算,村领导说,既要把群众带富、带正,还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