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扶余:新农村展现“绿富美”
发布时间: 2016-08-31 12:15:00 来源:

  什么是新农村?对于生活在广袤农村的人民群众来说,答案大抵离不开环境优美、物质富裕、精神快乐等等。但对地方政府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如何兼得,同时还要“记得住乡愁”,恐怕是一件难事。

  初秋时节,记者奔赴扶余市的一些农村采访,总结了他们改善人居环境的主要特征——“绿富美”。几年来,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扶余市确实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有些做法、经验在松原市、吉林省得到推广。

  绿在生态

  扶余是农业大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模式,解决了城镇化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最棘手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但具体“美丽乡村”怎么建,他们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制订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标准。广大农村干部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绝非运动式的“穿衣戴帽”,若一味地搞大拆大建,既不切合实际,又会引发诸多矛盾,需强调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对此,扶余市由先行试点到全面推进,包括拆违章、改路面、装路灯、清垃圾、治污水等,各项行动齐头并进,使新农村建设出现了新面貌。

  几年来,扶余市委、市政府在树立搞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地方经济的理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城市和乡镇周边地区,对十几家大小污染企业下令停产或搬迁。如今,在一些废弃工厂的原址上,一栋栋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为“绿色产业”再添新景。一片片花生地产出了“金豆豆”,成了实现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通过环境美化,许多村庄原先四处可见的废弃农家院、臭水泡、垃圾堆得到了有效整治,日常保洁也有专人负责。同时,村道硬化、绿化、亮化,不少村(屯)还建起了旅游景点和公厕,农村向着城市方向发展,村民都很高兴。农村干部说,近几年,市里投入一大笔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并且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再加上社会多种途径投资,实行联合开发、经营和管理,农村环境将会得到更大改善,更加美丽的新农村还在后头呢!

  富在口袋

  扶余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乡村旅游一度处于放养状态。自从“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开后,有关部门的领导们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化环境固然重要,但想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必须以产业作依托,而释放“美丽经济”效能的主要途径,便在于乡村旅游中。 

  过去,扶余对乡村旅游投入相对较少,也缺乏统一指导和规划。对此,近年来他们编制了“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对“美丽乡村”空间布局予以明确,鼓励各地依托资源优势,推出古代文化之旅、绿色乡野之旅等5条精品线路。结合地域特色和产业布局,扶余提出打造拉林河畔文化旅游区、珠尔山风景旅游区、陶赖昭朝鲜族旅游区等5个精品区,以及若干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新农村示范样板村,并安排专项资金落实相关建设项目。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火热,扶余下辖的得胜镇、蔡家沟镇、增盛镇,将成为游人假日休闲的好去处,今古奇观、大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将会融为一体。但是,域内景点虽多,却呈现零散状态,缺乏精品景点,农民直接受益难以体现。对此,扶余抓住发展机遇,出台相关政策,在3年内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业,吸引各路游人纷至沓来。

  在扶余看来,农村有了好景观值得珍惜,如何让农民受益最为关键,一个个“农家乐”的涌现,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扶余很多农村都有果树园、葡萄园、香瓜园、蔬菜园,每到瓜果飘香时便游人如织。这几年靠近景区村庄“农家乐”开了不少,但只能提供餐饮,而且深受“假日经济”之扰。一些村干部告诉记者,随着市里几个大景点的建成开放,平日里游客也会越来越多,这让“农家乐”经营户信心倍增,推出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营档次,正在成为农民创业增收的新亮点。

  以前,在扶余市的农村里,夜色下一个个乡村全是漆黑。如今示范村、特色村、小康村的兴起,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房屋,还解决了农产品的出路问题,也让农民在世代生存的土地上实现了二次就业,不少青年因此开始陆续回乡创业。这样,扶余旅游业锦上添花,呈现了做大做强之势。

  美在风尚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靠什么?扶余的答案是: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美好的精神风尚。 

  一般每到晚饭以后,无论是乡镇政府所在地,或是一个个村屯,在大大小小的文体活动广场上,都始终劲刮着一股“文体活动风”,扭秧歌、练歌舞、打篮球等,使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了今天繁荣昌盛的乐园。

  早在十多年前,扶余就启动了送文化下乡、派文化干部下乡辅导节目和开办培训班,并成立专门组织,建设文化村、文化室、文化广场等;由群众点单,政府来埋单,开展文化培训和会演。十几年来,民间文艺人才在扶余不断涌现。自2012年以来,扶余从乡镇海选文艺人才到市里决赛,掀起了一场“扶余乡村才艺秀”,各路“草根明星”纷纷登台亮相,截至目前已有6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3万多人参与其中,可见乡村文化生活之丰富。

  以人为本,是扶余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他们将农村精神文明纳入人居环境改善中。为了让更多人发现美、欣赏美、学习美,全市组织发动“寻找扶余好人”活动,传播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正能量。有的故事被编成小快板、二人转、歌曲后被广为传唱。近年来,扶余市诸如此类的创新活动不断,如讲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寻找好家风好家训、建立志愿者服务组织等活动,都收到了良好成效。

  “走江南到塞北,还是忘不了扶余农村美!现在扶余的农村,不仅环境优美,生活好了,邻里之间也更加和谐了,就连打麻将、唠闲嗑儿的都少了,到了晚上,大家都跑到村里广场扭秧歌、跳舞去了。这样的好日子,城里人恐怕都比不上!农民群众生活方式改变了,这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建设新农村让农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退休老人陈景华如是说。  (程 辉)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