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2018年梅河口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 2019-01-21 08:25:00 来源: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梅河口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带领全市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围绕农业农村“六大任务”“三年攻坚”,解放思想,对标先进,学习借鉴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经验,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设精品示范村屯,一年来,一座座别具特色、独具匠心的幸福家园,一幅幅乡愁记忆、和谐自然的乡村美景,宛若精美的画卷跃然于梅河大地之上。梅河口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全市幅员2174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9个乡镇、5个街道、303个行政村,总人口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8万人、8.87万农户。2013年9月,梅河口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强县改革试点以来,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国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4年保持全省县市第一位,2018年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中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四项殊荣。党的十八大以来,梅河口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践行农业农村工作,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2018年,梅河口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全力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性转变。8月15日,梅河口市作为吉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县市之一,高标准承办了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四好农村路”和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现场推进会,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誉。其具体工作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突出顶层设计,全力打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一场硬仗

  按照市委书记王爱明在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以农村人居环境为总抓手,全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场硬仗”总要求,梅河口市紧紧抓住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机遇,高位推动、全员发动,努力让梅河口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明确责任抓落实。市委书记全面统筹安排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具体研究落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破解整治难题;村支部书记作为各村领头人,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组织村民共同整治农村环境,形成了既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制度促落实。制定下发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方向;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后出台了《梅河口市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梅河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2018年梅河口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方案》,明确了牵头领导、工作标准、推进措施、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等内容,坚决打好打赢农村环境全面整治攻坚战。

  二、坚持全域覆盖,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村推进

  全市所有乡镇、全部村屯整体启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整治范围扩大至庭前屋后、居室内外、菜地禽舍,实现环境卫生无死角、全覆盖、所有村屯干净整洁。

  一是实施“五大革命”推进工程。农村“垃圾革命”。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投资4.9亿元启动实施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积极推进山东明基公司将业务向农村延伸,对农村环境卫生实行市场化运作,在山城镇、红梅镇、海龙镇3个区域中心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实现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投资400万元,在全市各村屯统一设置、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硬化,建设永久性、标准化垃圾收集点2000个。教育引导农民对可降解垃圾,自行在家中建设垃圾降解池实行无害化堆肥处理;对不可降解垃圾,市财政投资110万元为农户统一配备垃圾收集桶,由村保洁员定期收集、统一处理。农村“厕所革命”。在省配套每个厕所30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配套拿出1000元,高标准、高质量投资完成1万户农村厕所改造任务。农村“污水革命”。启动山城镇、海龙镇、红梅镇3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处理设施标准化;全面落实河长制,启动4次大规模河道整治集中会战,清理垃圾4万多立方米,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制定印发了《梅河口市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推进禁养区、养殖户搬迁、村屯建设堆肥场、有机肥企业集中收集等措施,初步实现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资源化处理。农村“庭院革命”。在全市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星级户”评选活动,市财政每户“星级户”奖励300~500元,乡镇财政按照1:1的标准等额配套,已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星级户”7万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80%。为减少火灾发生,提升美丽庭院标准,在全市所有村屯开展了“柴草垛搬迁会战”,实现柴草垛整体搬迁、集中堆放。目前全市223个行政村已搬迁柴草垛57527垛,完成全部61559垛数的近93%,打造整洁干净的美丽乡村。农村“能源(取暖)革命”。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秸秆颗粒燃烧技术。投资3.5亿元实施秸秆固化颗粒利用项目,在全市19个乡镇24个村先行试点,免费为农户提供和安装炊事炉3000台,在山城镇、曙光镇、牛心镇平均设立了3个秸秆颗粒加工厂,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本着“农民部花钱”原则,采用3吨秸秆置换1吨颗粒的办法解决农户燃料问题,为本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和开发洁净的能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积极发挥农机化技术优势,运用搂草机、打捆机等农机化设备,破解农田秸秆存量与秸秆禁烧的难题。

  二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围绕道路通行、安全出行、绿化美化、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累计投资3.22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3公里,通屯率达到80%;打造农村公路精品线路24条,乡级以上公路实现精品线路全覆盖。整体提升乡镇村屯环境。全市19个乡镇镇区全部达到统一铺设路面、统一硬化沟渠、统一亮化美化、统一拆除违建等“十统一” 标准,推动所有村屯实现整体提升。打造了19个有文化底蕴、地域特色、民族内涵、历史记忆的精品村屯,成为梅河口市美丽乡村的新亮点。引进项目打造精品小镇。发掘利用本市乡村的自然景观、风土特色、历史人文,成功引进投资20亿元的五奎山文化生态旅游区冰雪小镇、投资20亿元的康美健康小镇、投资10亿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20亿元的光伏小镇。

  三、建立常态管理机制,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效

  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和督查考核工作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一是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新农村奖补、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开发、水利移民、生态建设等各类涉农资金,优先安排农村危旧房改造、道路围墙、改水改厕、绿化美化、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政策效能资金3亿元以上,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乡镇财政也将年可支配收入的50%用于人居环境建设。

  二是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市财政每年列支14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其中,300万元用于乡镇、村保洁员工资,通过考核按季度发放;1000万元表彰获得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荣誉称号的农户;100万元作为环境整治优秀乡镇的奖补奖励。开展“百个部门包百村、百家企业带百村、百名干部驻百村”活动,年集聚社会新农村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的改善。

  三是培育人才,提升队伍能力。突出抓好村书记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培训教育活动,组织村“两委”学习浙江践行“两山论”的各类实例,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对成功创建标兵村的村支部书记给予事业单位中级技术职称工资待遇,从平均每年2万元提升至平均每年3.05万元,村小组长工资从每年500元提高至每年2000元和2500元两个档次,全力激发村屯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体制,强化督察考核。市督查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市住建局等部门,按照不确定具体时间、不确定考核人员、不通知考核乡镇的“三不”原则,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行一月一例会、一月一排名、一月一点评的“三个一”工作制度。并通过不定期暗访、乡镇互检等方式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的督查检查,将考核结果纳入乡镇年终绩效考核,考核权重占乡镇全年绩效考核的35%,全面提高各乡镇(街)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举全市之力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任务,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如今的梅河口,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休闲广场,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梅河口市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徐徐拉开。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休闲广场,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梅河口市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张艳清)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