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扶余市肖家乡王家村美丽乡村建设侧记
发布时间: 2019-12-19 10:18:00 来源:

  离村三里地,别是一乡风。原本一个“脏乱差”的小村为什么凸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走近扶余市肖家乡王家村党支部书记刘勤,这位王家村的当家人,用他那平和朴实的语言,诠释了其中奥妙。

  思想阵地,道德建设凝聚人心“这是我们狠抓学习,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果。我们用道德的力量感化群众,凝聚人心,引领人们自己动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刘勤回忆,过去,王家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后进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经济发展滞后,村屯环境脏乱差。外地人称王家村是个雁过拔毛的穷地方。

  村里人则有些人自嘲地说:“我们是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土地不打粮。”

  “夫孝,德之本也。本立而道生。”刘勤认为,“思想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为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我们加强道德教育,从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增强村民内动力入手,牢牢抓住‘孝道’这一根本。”

  针对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认知特点,王家村常态化举办中华文化大讲堂,大讲八荣八耻、党的惠农政策。同时宣讲《弟子规》《孝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用古圣先贤的教诲和身边活事例,告诉人们什么是“五伦”“八德”,什么是“四维”“五常”,引导人们孝老爱亲,敦伦尽分,修身立德。这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受到广大村民的喜爱,村民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由一个人学变成了全家人学。许多村民乃至一些没上学的小孩儿都能熟背《弟子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王家文化大院朗朗读书声浑厚而悦耳。

  为使道德教育入耳入脑,深入人心,他们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内容凝练成标语口号,制成宣传牌,立在街路旁,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道德的力量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进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给人力量,催人奋进。经过十几年的教育,王家村全体村民逐渐树立起了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懂得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主义,形成了勤劳节俭、文明自律、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村风。

  乡贤引领,文明风尚蔚然成风“思想道德教育能持久不断,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取得实效,王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张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勤充分肯定乡贤张利的引领作用。

  张利是土生土长的王家村人。他爱看书学习,爱揣摩伦理道德,爱思考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还能写会画,掌握木工和雕刻技术。他设计雕刻的松树枝繁叶茂,英姿挺拔;他画出的龙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上世纪80年代初,他本来可以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利用自己的木工和雕刻技术赚大钱,但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毅然选择了不计名利、不求回报的宣讲思想道德的人生之路。

  “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后,国家不断地向农村倾斜优惠政策,我们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村很多户都外出打工或养车、包地,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我们农民现在不为生活发愁,却为子女不孝、婆媳不和、夫妻不睦发愁。”当年,张利发现有些人闲着没事不是蹲墙根,就是抽烟喝酒打麻将,不愿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我观察这些现象,感到产生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文明素质差,不懂伦理道德,不懂做人做事的道理。

  “要是能够劝导这些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这可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利决定不计名利,不求回报,做一名义务思想道德宣讲员,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十几年来,张利主动给人们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伦理道德,领着人们学习“八荣八耻”,学习《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经典。他还主动调节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劝导人们遵纪守法、孝老爱亲,在当地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焕发民族复兴力量“我原来跟婆婆不和睦。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主动给婆婆道歉。现在我和婆婆关系特别好,我们家特别和睦!村民隋丽丽就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之一。

  张利还带头清理垃圾、硬化街路、植树栽花、美化村屯。“领着我们栽树。这个护坡也是张老师领我们捡砖头瓦块修的。这些宣传牌都是张老师亲手制作的。我们村能变成今天这样,张老师立下了汗马功劳。”杜占军自从听了张利劝,成为全村文明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是为咱们老百姓造福,咱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只有咱们农民都讲道德,讲奉献,都以村为家,从实际出发,共同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家园,那才叫真正的和谐,那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是农民,为建设新农村出力是应该的,这是我们农民的本分。”张利的崇高思想境界,赢得了村民们的赞佩。

  “我们村现在文化活动越来越好,越来越规范,还因为有了文化活动场所。”刘勤说,为了让人们有地方看书学习,有地方听思想道德课,有地方开展文体活动,村民自己动手、自愿捐款,建设文化大院。

  男女老少齐上阵,不计报酬,义务献工,建成了现在这个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活动室面积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文化大院建设从开工到竣工,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期间还有十几个雨天。工期之短,速度之快,连村民们自己都吃惊。

  目前,王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是村里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和文体活动的场所,也是传播文明的窗口和凝聚精神的阵地。每逢闲暇时间,人们总要聚在这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他们还通过举办农民运动会、道德教育培训班等活动,引导人们知荣明耻、崇尚科学、积极进取。每逢新春佳节,文化大院里早早就洋溢出喜庆热烈的气氛,全村父老乡亲纷纷走出家门,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互相祝福。这不仅表达了村民们对新农村的赞美,对传统美德、时代新风的讴歌,更表现出他们齐心协力、共创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

  王家村这个文明乡村样板在扶余,乃至省内外农村起到了引领、带动、辐射作用,成为远近闻名的“扶余精神模式”。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