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蛟河市天北镇兴隆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摆脱集体经济空白村的穷帽子。
对此目标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1万元收入算得了什么!但是对于兴隆村来说,实现这一目标确实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实现了这一目标,就意味着该村迈出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第一步。
兴隆村位于天北镇东南部,全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生,民贫村弱,村集体经济来源就是国家每年拨付的转移支付款,别说发展村里的公共事业,维持现状都有些困难。
前些年兴隆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从干部到群众都存在着抵触情绪。有些干部认为集体经济跟个人没关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部分村民甚至村干部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投入多、风险大,弄不好还会负债累累,内心畏难情绪严重,不敢尝试。
村党支部书记孙兴彦知道,村集体经济不发展,村里各项事业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与兄弟村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残酷的事实逼着他找干部群众谈心,让大家明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最后干部群众终于达成共识:兴隆村要在今年结束集体经济为零的尴尬局面。
村里资源匮乏,好不容易请来的客商也没有投资的兴趣。还上不上项目、上什么项目?一时间班子成员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动摇。孙兴彦提出,兴隆村是农业大村,村里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社,从事粮食收购和加工。按照水稻、玉米总收购量3000吨、每公斤利润0.06元计算,可实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0余万元。简单一笔账让干部群众心又热了起来,成立合作社提上了日程,但是谨慎的村干部还是将今年的集体经济收入目标定到了1万元。
通过全村村民集资入股,解决了合作社的启动资金问题。2月21日,一台崭新的运输车和两部加工机械开进了村部大院。如今,兴隆村历史上第一个集体企业稻米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投入运营,已购销近百吨粮食。今年,合作社还与村民签订了100多公顷水稻收购订单。
按照计划,合作社步入正常运营轨道后,兴隆村还将增设生产资料销售、生产技术指导等业务,积极探索集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指导和粮食订单销售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 (璩竹林 苏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