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共有7个县(市、区),78个乡(镇),986个行政村,3765个自然屯,农村人口122万人。2010年以来,按照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有关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实施,组织强力推进,整体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乡村呈现出生产有发展、生活有提高、环境有改观、活动有场所的新农村建设新面貌。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科学实施
一是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生产发展的基础,作为生活宽裕的体现,作为乡风文明的亮点,作为村容整洁的手段,作为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突出抓好。以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实施意见为指导,制定了《通化市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建设任务,以百村带千村,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是加强领导。从市委、市政府到县(市、区)党委、政府,都建立了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四个班子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等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每年两次组织检查指导和现场办公。实行了市级领导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县级领导包片、乡镇领导包村的包保责任制,常抓不懈。三年来,市、县两级领导深入县、乡、村开展调查和指导工作500多人(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500多个,为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是示范带动。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我们科学选点布局,突出示范带动。确定了“以点连线、以线成面;三线一环、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确定113个村做为第一批省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示范村,以环境建设为重点,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到今年末,113个示范村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村验收标准。目前,在示范村带动下,全市986个行政村已全部达到“四清、四改、两化”标准,151个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标兵村,283个村被评为先进村。
四是重点突破。农村环境建设是农民关注的重点,也是农民最迫切、最渴望、最受益的民心工程。我们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强力推进。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清洁文明提升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工程”、“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联乡包村整体推进工程”。从清垃圾、清边沟、清街路、清庭院和改水、改路、改厕的“四清三改”入手,采取领导包点,干部包户的办法,加大清理整顿力度,使农村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三年来,我们围绕农村环境建设,全市共投入资金10.45亿元,新启动新农村建设项目4680个。新建水泥路635.48公里、边沟964.2公里、围墙54万延长米、绿化美化15万平方米、沼气池7467个。
二、强化措施,强力推进
一是制定标准,强化评比。为着实工作目标和标准,科学评比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规定了达标村、先进村、标兵村和标杆村四类村标准,各县(市、区)以此为标准开展建设。市政府把农村环境建设纳入与县(市、区)政府签订的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每年拿出300万元奖励资金对全市7个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新农村建设指导单位、帮扶部门、标兵村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是完善机制,强化帮扶。为有效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我们确定了“政府主导、部门包保、社会帮扶、农民主体”的工作机制,制定了《通化市2010-2012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包保方案》,11名市委常委联系七个县(市、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33名市级领导包保省级示范村,124个市直各部门和驻通国省属企事业单位对113个省级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联系点进行包保。同时选择113户优秀企业帮扶113个省级示范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三帮”、“村企共建、村企互赢”的良好工作格局。我们还积极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和在外能人回家乡支援新农村建设。三年来,市、县级领导共协调项目693个,争取资金3.46亿元;包保部门共帮扶项目2370个,到位资金1.19亿元。机关干部和能人援建项目582个,支持资金386.17万元;市、县两级累计筹集奖补资金1.4亿元,带动农民投资投劳折款39.76亿元,有效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是精心指导,强化督查。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办公室职能作用,开展经常性督查指导工作。市新农村办随时进行工作指导,每季度调度一次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对重点建设项目和使用省专项资金项目,每年都组织两次专门检查。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采取明察暗访方式进行督查。以领导小组文件下发督查通报,督查情况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发给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自我查找差距和不足。指导县(市、区)新农村办深入现场,督促整改,督查结果作为年终奖惩依据。通过明察暗访,如实掌握各地工作进展情况,从根本上杜绝工作中的虚假现象。
四是广开渠道,强化宣传。我们在《通化日报》开设了新农村建设专栏,在通化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开设了专题节目;在7个县(市、区)和78个乡镇(街)开辟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信息交流网,新农村建设信息覆盖面达到100%;组织县(市、区)与《新长征》杂志社、《吉林农业》和《吉林农业报》开辟了新农村建设信息渠道。三年来,共编发市级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122期,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等新闻宣传媒体,投送信息稿件、经验材料226件。组织开展了“美丽通化之新农村建设十佳魅力乡镇、十佳魅力村屯、十佳创业致富带头人”宣传评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通过宣传,全市上下形成了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年来,我们坚持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新农村环境建设有了新提升。但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的要求,还存在很多不足。与先进市(州)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按照任主任的讲话要求,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发展理念,快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第二批“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启动建设的热潮中,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跨越新发展。
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