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西南麓、浑江中游,幅员面积3724.25平方公里,全县辖15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25万。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80.5%,已发现道地中药材500多种。水利资源丰富,水能总蕴藏量11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藏57余种,探明储量的46种。铁、镍资源储量居于全省前列;石墨、钾长石、熔剂用灰岩、饰面用花岗岩等矿藏远景储量可观;松花石砚全国闻名。这里素有“长白门户?辽吉咽喉”之称,是吉林省东南部山区达海通埠的东大门。通沈高速、通丹高速、通丹铁路以及即将实施的通长、通集、鹤大高速、四平至松江河高铁在境内穿越,构成了与长春、沈阳、丹东等大中城市2小时经济圈,“五高二铁”大交通格局使通化县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创造了条件。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6亿元,同比增长10%;全口径财政收入139007万元,增长11%;地方级财政收入104599万元,增长20%。县域综合实力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10位。坚持“经营城市”理念不动摇,以打造“生态宜居地,健康养生城”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县城承载功能不断完善、建设品位不断提升,山清水秀园林县城成为通化县的一张重要名片。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平安畅通县等殊荣,成功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城市联盟,成为吉林省第一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县份。
一、产业发展
工业支撑能力稳步提高。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兴县”战略不动摇,形成了以医药业、矿产业为龙头,化工建材业、食品业为支撑,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一强两大两优”特色产业格局。以东宝集团、振国集团、华夏集团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实力雄厚;重组人胰岛素、振国抗癌中药、绿碳化硅微粉、苦碟子注射液、大泉源白酒等产品享誉中外。
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支撑能力。全县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7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玉米达到20万亩,蓝莓0.5万亩,100亩以上的有机绿色无公害种植基地达到19个,绿色无公害养殖基地9个农,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成功打造了都赶线棚膜蔬菜种植基地、大泉源乡新设食用菌基地等产业亮点。在农业产业的有力支撑下,全县农村集体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致富进程进一步加快。
二、生活舒适
自200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六个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以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为目标,累计投资近10.4亿元,坚持以环境建设、土地流转、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实施“六化、六个一”工程建设(“六化”即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庭院硬化;“六个一”即有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标准化卫生计生室、有一个消防队伍及设施、有一个休闲健身场所、有一个便民超市、有一个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高标准打造各类标杆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12年,我们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吉林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县的有利契机,累计投资1.4亿元在全县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全县159个行政村的整治任务已全部完成,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正在深入推进。有3个村纳入全市魅力乡村创建名单、4个村纳入全市环城度假村创建名单。在此基础上,我县又全面启动实施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并创造性地提出推进生态整治“八大工程”(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家园工程、清洁工程、宁静工程、生态产业工程、生态安全工程、生态文明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全县生态县创建各项工作,全面改善了我县生态环境,现已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全县有5个乡镇、8个村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村验收,14个乡镇、36个村通过省级生态乡(镇)村验收,2014年将成功创建吉林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全面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目标。
三、民生和谐
我县始终坚持“民生工作项目化”,把每年新增财力的70%乃至更多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把住房改善、环境改善、饮水达标、上得起学、看得起病、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作为总体工作目标,着力办好民生实事。2008年以来,持续开展了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就业、城乡低保、社会保险、廉租房建设、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社会形势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四、文化传承
我县民风淳厚、历史悠久,是努尔哈赤曾经征战过的地方,朝鲜族、满族文化浓郁。“科学、文明、和谐”成为我县乡风民俗的新特点。通过开展“和谐家庭”、“感恩人物”、“好儿媳好公婆”评选及“文明新风进乡村”等主体性群众教育活动,农民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明显提高。其中东来乡的鹿圈子村建成了较有影响力的民俗旅游村落,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和“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成为电视剧《上阵父子兵》、《远去的飞鹰》的拍摄场地;赶马河村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文明村。
注重有序整合县域内的产业、自然、人文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在人参之路起点,启动了总投资20亿元的快大人参产业园项目,着力将其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人参研发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在人参之路的终点,规划建设了总投资77亿元的健康产业园区,其核心项目投资3亿元的壹号庄园已投入运营。
高度重视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建设农村文化广场177个,充分满足了农民业余休闲需求。同时,投入资金实施信息共享工程,我县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了135个,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组织部的党员远程教育、妇联的巾帼致富桥有机结合在一起,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加快转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支撑保障
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管理民主,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凡涉及到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按照村“两委”充分酝酿后意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程序付诸实施,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大力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化,着力实施村务、财务公开,实现了村级事务科学、民主和长效管理,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不断巩固和扩大“三项工程”教育成果,引导广大村干部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和为民意识,自觉深入群众,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提高办事效率和依法治村、民主理村水平。
六、科学制定特色镇村规划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编制规划,在2008年和2011年编制《通化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通化县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全县各乡镇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确立了以县城快大茂镇为中心,以大安、二密、果松、光华、大泉源、英额布等重要节点乡镇为主要支撑的“一心六点”小城镇发展格局,带动其它乡镇联动共进和城镇化组团式发展战略。2013年又聘请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我县编制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年底将全部完成规划设计任务,届时我县将依据规划科学完善我县乡(镇)、村发展思路,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相关建设,引领乡(镇)、村健康快速发展。
七、特色人文景观保持完好
加大对人文景观和重点景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重点保护好境内大泉源酒业的“宝泉涌酒坊”,快大茂镇下龙头村的“江沿墓群”,快大茂镇下龙头村、江沿村、龙泉村的“龙岗遗址群”,开发区赤柏松村“赤柏松古城址”,三棵榆树镇、英额布镇、金斗乡、快大茂镇和开发区区域的古“长城”等5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完善打造振国养生谷、石湖国家森林公园、“人参之路”、“满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之旅”等特色人文旅游资源,重点规划龙头山石湖生态旅游景区、岗山岭红叶坡、东来白鸡峰东坡等景区建设,保护好自然人文景观,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准、高品位人文景观和文化旅游主阵地,全力打造具有通化县特色的“南长白山品牌”。
回顾几年来的新农村建设,我们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先进地区比较还存在差距,今后我们会倍加努力,不断提高建设层次和水平,以此推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 (杨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