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以铿锵步伐弹奏“美丽乡村”建设主旋律——洮南市那金镇保合村
发布时间: 2015-01-09 11:10:00 来源:

  蓝天作幕,绿野为席,映衬着一座既有现代风貌又具古典气质的村庄。设计精巧的彩钢瓦房屋、铁艺大门、标准一体化的围墙整齐排列,宽敞平坦的水泥大道纤尘不染,村中休闲广场的健身路径上,不时可见老人与孩子们欢快的身影……

  这是他们的村庄,也是我们的村庄,归根到底是大家的村庄。

  在过去的岁月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成为了洮南市那金镇保合村美丽乡村建设中逐渐被接受和采纳的工作机制。在理念上,遵循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全域建设;在过程中,讲究上下联动、注重规划深度、强化规划对接、实行阳光操作;在执行中,讲究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并重。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计划对接,规划衔接,项目配套,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人画面在这个小山村里无处不在。

  在这里,美丽乡村的内涵始于文明觉醒、素质提高。人们引以为傲的,不但是与城市逐渐缩短的财富差距,还有他们自觉自发地保护环境、珍惜生态的态度。小至不乱丢垃圾、不说脏话、不乱搭乱建,大到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创业致富,村民的意识和行为正在转变。

  在创建内容上,保合村坚持以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四态融合”,依托生态优势,借绿建景,着力营造自然美。以村为支点,风景线为骨架,着力打造“一社一品”、“一线多韵”,支撑美丽乡村的形态美。经营山水,经营村庄,发展富民产业。挖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寻找、发现、展示美丽乡村内在美……

  美丽序曲:

  保合村人给美丽一个洁净的起点

  在吉林省西北部边陲,地处大兴安岭余脉、昂岱山脚下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小村庄——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洮南市那金镇保合村。全村有农户207户,人口798人,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辖1个自然屯,3个社,耕地552公顷。固定资产120万元,村积累40万元。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800元。2013年,预计人均收入达12000元。这是一片丰腴的土地,也是一片多彩的土地。

  保合村早在2006年就率先开展了“小康住宅、小康设施、小康环境”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2008年过渡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推进村屯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进一步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2012年正式拉开美丽乡村建设帷幕。纵观其建设历程,是一个内容不断具化、理念不断提升、载体不断明确的过程。

  历经十几年的努力,一个现代化的美丽的新农村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这里,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是一栋栋整齐划一的砖瓦房;一条条整洁宽阔的村屯路;一辆辆穿梭于乡道上的私家轿车;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萦绕耳畔的是村中文化大院传出的劲爆欢快的锣鼓点……这里处处都显露出发展繁荣的气息,诉说着新农村的富裕与文明、人居与自然统一和谐。

  美丽主曲:

  保合村梳洗村庄面貌,开辟清爽视界

  “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党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坚持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科学发展,全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提升我们整个村和村民的素质,形成一种新农村、新型农民的人居生活氛围。”张龙波如是说。

  过去保合村村屯道路路基较差,一到雨季,道路泥泞,群众出行极不方便。1997年4月22日张龙波就任保合村书记后,他共争取修路项目资金180余万元,自筹修路款25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出人出工,展开了修路战役。修建了保合村通往富文村的水泥路4公里;保合村通往富源村的水泥路2公里;保合村通往互利村的砂石路2公里;保合村通往东升乡三胜村的砂石路4公里,使水泥路面达到了屯屯通,村内纵横的8条路面全部硬化完成。保合村顺应现代人们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抓住本村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把突出观光旅游特色产业作为本村一屯一品的主导产业。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群众,围绕完善农田网建设,投资10万元栽植风景树8400棵;投资20万元,硬化巷路4.5公里,人行路1.6公里,硬化排水边沟3.5公里,安装路灯35盏,实现了有路就有树,有路就有花草,形成了一个花园式的人居环境;围绕农田观光发展模式,结合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建成了防风固沙网,实现了秀美村庄、绿色田野的宏伟蓝图。

  到2015年,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保合村的一项特色产业,全面构筑结构合理、服务良好、效益明显,具有乡村旅游特色,寓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模式、多层次、多方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从而促进和带动各业发展。

  美丽强音:

  经济拉动美丽乡村发展进程

  全村中小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养殖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320公顷,年均产量300万公斤,年可创产值540万元,另外庭院经济发展强势,畜禽存栏猪600 头,鸡7400只,鹅4000只。在“三品一标”分类方面,猪、鸡、鹅、食用菌、蔬菜等均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在主导产业方面,玉米种植和养殖业两项纯收入人均达8000元。

  2011年开始,全村土地实行了集约化经营,成立3 个种植生产合作社,1个农业机械生产合作社,现有经纪人28人,所有552公顷耕地已经80%实现了种植收获机械化。全村所有耕地机电井全覆盖,田间防护林成网、田间道路10 延长公里全部为砂石路,并有过水桥2处,其中40%耕地为高光效农田,所有农田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带、路成网。目前,土地高光效农田达到40%,膜下滴灌达到50%,所有农田按测土配方施肥,土地流转总量达210公顷,土地产出率比传统耕作方式增产30%,秸秆全部用于畜禽饲料,对垃圾和柴草垛实行定点管理,每屯设立1处垃圾填埋点,并配备1名专职卫生保洁员。利用养殖的牛、羊、猪等牲畜和禽类的粪便,建成了25个沼气池,妥善的处理了牲畜的粪便,变废为宝,净化了环境,充分利用了能源,为农民减少了不必要的开资,因病死亡的畜禽100%做到无害处理。

  近年来,保合村不断涌现出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

  住宅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目前砖瓦化率已达到100%。人均居住面积50㎡,室内设有卫生间的已达到30%,电冰箱、电饭锅、液化气灶入户率已达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实现全覆盖,电脑入户率达到70%,手机和固定电话全面普及,沼气池和太阳能入户率达到30%,改厕规划位置完成350户。

  美丽辅音: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启悟美丽心灵,引领村民进步

  要说如今的保合村,张龙波难掩心中的自豪。从2006年到现在,富裕起来的保合村,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上的资金已经超过100万元。

  投入资金20万元,村内新建一处多功能文体活动室和文化健身广场,内设文化室、图书室、乒乓球室、台球室、门球场、安装健身器材8套,照明灯8盏,花坛12个。年平均接待村民2000余人次,利用率达到100%。此外,依托大文化建设,村里还组建了老年秧歌队,小剧团,除了自编自演本村的好人好事、科技致富带头人、孝亲敬老模范、村中好媳妇以外,每年参加全镇的大秧歌比赛。

  以实施新农村“三项工程”建设为契机,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使广大村民更富裕,集体经济更强大,基础设施更完善,基层政权更稳固。保合村虽然在城市化的边缘,虽然是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地方,但,这里的生机一天比一天盎然,这里的风景一天比一天宜人,这里的文化一天比一天浓厚,这里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幸福。

  美丽续曲:

  未来保合村前景秀美

  脚步没有停歇。未来的保合村人在村党支部书记张龙波带领下已着手规划。那就是:以生态资源为主体,以农业观光、生态休闲旅游为目标,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农业、生态、人文、自然及民俗文化等资源的有机结合,突出民俗风情、餐饮游乐、特色产业、农家小院、大棚种植、形成融农家风光和乡村农业为一体

  的生态通道,建成一个沟通外埠、联结他乡的集休闲、观光、游览、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走进如今的保合村,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这里不仅有绵延的生态画廊,众多的人文景观,而且有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业、

  特色农业,有敢想敢干、与时俱进的保合人。在这里再也难觅昔日贫穷落后的幸福村的旧踪影了。

  展望未来,一个人居与自然统一和谐,生态良好、环境宜人、

  村容整洁、生活舒适的保合村似一颗新星,正传奇般地升起在声名远播的、美丽的古城洮南大地上。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