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小村创富启示录——白山市黄家崴子村发展记事
发布时间: 2018-08-29 10:26:00 来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有雾霭山峦。走进白山市抚松县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宛如走进了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小小山村,民不过百户,田仅有千亩,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是如何蹚过贫困的泥泞,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的?盛夏骄阳里,我们走进黄家崴子村,近距离观察这枚山坳里的“创富明珠”。

  启示一:打通走出去的路

  黄家崴子村位于仙人桥镇东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松花江蜿蜒流过,有村民110户,320人,党员16人,耕地1200亩,林地750亩。站在村头的高坡,一眼就看得到村尾的小山。找到脱贫致富的通路,是小村发展历程带给人们的第一个启示。

  据当地人介绍,黄家崴子村也曾叫“黄泥崴子”,意指黄泥裹腿,出行不便。两条路的开通,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站在正在重铺枕木的铁路前,仙人桥镇党委副书记王刚给我们介绍了这段历史: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黄家崴子村拥有两条称不上路的路:一条是通化到白河的铁路,铁道经过,可惜没站点,黄家崴子守着铁路,也就跟着听个响儿;一条是高低起伏的盘山土路,遇上阴天下雨,道路泥泞湿滑,连牛车都过不去。

  后来,经过村党支部书记柏连福的多方奔走协调,通化至白河的列车做了调整,列车会在黄家崴子乘降所停上一分钟,“一分钟小站”自此为村民带来了无数福祉。

  1999年,柏连福又组织20多名村民,挥动大锤、铁钎,人工修成了一条长4.4公里、宽仅3米的砂石山路。在县政府的帮助下,一年后,砂石路又升级成了水泥路。自此,黄家崴子村民走出去的致富路,终于平顺了。

  启示二:铺好乡村旅游致富路

  路修得好,人和产品走得出去;家里建得美,才能把“人”和“财”引进来。站在黄家崴子村中,抬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琉璃瓦,家家户户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无声展示着小村的富庶和现代化。这是小村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

  据王刚介绍,为了让黄家崴子村保持“天蓝、水清、山绿、花香、气清”的“原色”,2016年,当地整合各方面资金507万元,完成了村主副街道的绿化工程,新建、改造及粉刷围墙5229延长米,路边石安装2456延长米,铺设11700平方米村内柏油路。

  同时,村里还为90户村民进行卫生间、排水井、房屋改建工程,让村民的房屋从内至外整体升级。为了让村里保持整洁干净,当地还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现有垃圾清运车2辆,安置垃圾箱38个、配备专职保洁员3名,同时在村屯主巷道、广场等栽种桦树800余株,种植绿化花草400平方米。

  城里客人到村里旅游居住,既能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能享受到现代化设施提供的干净和便捷,自然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黄家崴子村的乡村旅游因此声名在外,在当地长盛不衰。

  启示三:疏通产品销售思路

  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黄家崴子村踩在了时代的“鼓点儿”上,早早抓住了绿色消费、品牌升级的先机,打开了产品销售的新思路。

  “快尝尝,都是好的!”饭桌上,谈到村里的农产品,村民一脸骄傲。从村部大院出门向北走,山坡上33栋半地下日光温室大棚静静伫立,这些都是村民的宝贝,每栋大棚年助农增收2万元以上。

  大棚里面种了葡萄、韭菜、黄瓜等作物,各个都是市场上的“尖货”。在此以前,为了让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黄家崴子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完成了“黄家崴子”牌蔬菜绿色认证,产出的绿色无污染的“黄家崴子”牌瓜果蔬菜和豆制品畅销周边各大农贸市场。“卖得贵,还卖的快。”抚松县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

  小村不大,借了媒体宣传的东风,还产生一种“网红”食品——粘火勺。2017年2月6日,中央电视台2套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对黄家崴子粘火勺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节目播出以后,黄家崴子名声大振,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小吃。借着媒体的热度,当地人还开了网店,这些产自黄家崴子的粘火勺借助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成为了黄家崴子、乃至白山市的一枚名片。   (陶连飞)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