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通化县三棵榆树镇鞭杆沟村,村民收入水平低,“三留守”现象突出,生存环境较差,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近两年,该村和包保单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念好“改革经”,通过“三改三提三起来”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让资源活起来。围绕“地”的问题,该村成立了土地确权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财产权等确权工作,采用GPS、 航拍等高科技手段对全村土地精准测量,通过确权颁证,明确了权利归属,稳定了土地承包关系,确保“三权分置”得以实施,让“沉睡资源”变成“鲜活资产”。今年9月末,市公用事业局、通化日报社共出资1.5万元,由村里组织人员对原有村部库房进行装修改造,修缮房屋60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驻村工作队自筹资金1200元,制作信息公开板25块,将全体成员照片、单位、联系方式等全部公开上墙,张贴到贫困户家中,主动接受各界监督,逐渐形成了支部带头、党员引领、村民拥护的社会治理氛围。
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提高产业化水平,让钱包鼓起来。围绕“钱”的问题,该村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等模式,推进贫困户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投资72万元种植贝母40亩,投资40万元养殖绒山羊600只,投资25万元种植地栽木耳9万袋。今年,村集体收入将达到25万元,扶贫项目支付群众务工工资13万元,让农民获得稳定的收益。其中,木耳栽培采取“集体+”的模式,吸引有种植意愿的农户入股,以此来不断扩大栽培规模。截止到目前,已产出干木耳10446斤,产值30万元。在巩固原有贝母种植40亩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人,7月翻种贝母35亩,销售贝母种子6340斤,实现销售收入19万元。绒山羊养殖4月销售育肥羊332只,实现纯利润2.4万元;8月再次增加投资10万元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现存栏量达到730只,年底可再实现纯利润3.6万元。为实现扶贫项目多元化,增强市场应对能力,鞭杆沟村今年投资10万元,新建1200平方米食用菌种植棚2座,目前该大棚已建设完成,预计明年4月开始启用。今年,村里拿出扶贫产业纯利润用于贫困户年终分红,每人获分红1500元,现已全部打入贫困户账户。
推进村级治理制度改革,提高组织化水平,让力量聚起来。围绕“人”的问题,该村坚持党建引领,形成了“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乡村治理网格化格局,组织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移风易俗,抱团致富,抱团发展。以“六好党支部”建设为标准,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严肃组织生活,先后开展了“第一书记”讲党课、党员清理河道垃圾、党员为村里发展献计策、“重走抗联路”加强党性教育、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专题组织生活会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党员意识,树立村支部和党员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把新时期新思想渗透到群众中去。(刘辉 张靖 王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