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重谋划 抓亮点 壮产业 树新风——珲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19-04-30 08:11:00 来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从而拉开了珲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十二年来,珲春市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积极贯彻执行省、州有关部署,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的原则,努力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改造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高度重视,落实重点项目

  2006年,珲春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从2006年开始,珲春市共获得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2,646.1万元,实施34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文化事业等项目建设。

  二、规划引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珲春市对全市9个乡镇、1个街道的全部121个行政村划分为示范村、中心村和一般村三种类型,在注重产业发展、企业建设、村镇布局、基层设施、民族特色、商贸旅游、公共事业建设的同时,把科技文化、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纳入规划之中。十二年来,投入到全市农村建设的资金共19.37亿元,建设项目涉及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居住环境、农业产业、文化事业等,其中投入最多的就是农民最关注的道路、水利设施建设,共完成919.7公里农村道路建设,修建了多处水渠、堤坝、排水沟、安全饮水管线等设施。

  三、发展合作经济,助推优势产业发展

  珲春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1个,企业从业人数达10,314人,营业收入125亿元,上缴税金1.73亿元。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企业,例如珲春市吉兴牧业、瑞参业、田野粮米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带动了黄牛养殖、绿色水稻、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蔬菜生产等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英安镇、三家子乡为依托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板石镇为重点的富硒苹果生产基地,以密江乡、春化镇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马川子乡为重点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以哈达门乡、杨泡乡为重点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板石镇、近海街为重点的黄牛养殖基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类协会、合作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参协会、黄牛协会、食用菌协会、珲春大米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政府以制度规范合作组织,合作组织以市场引导社员,社员以利益依靠合作组织的良性运作机制。

  四、打造示范品牌,培育乡村特色文化

  珲春市通过开展不同主题的下乡活动,将送演出、送培训、送图书、送电影等文化内容带给最边远的村屯和边防部队。传承和保护了朝鲜族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乡镇街道长期开设碟子舞、洞箫、剪纸、广场舞的培训班,定期举办珲春市洞箫艺术节、剪纸大赛等活动。派出文化馆业务老师定期深入各乡镇街道,将“送文化下基层”和“一街一品、一乡一品、一校一品”特色活动结合起来,以杨泡乡满族剪纸、密江乡朝鲜族洞箫、三家子乡满族歌舞等为示范品牌,不断培育乡村特色文化。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