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凝心聚力 打造美丽伊通——伊通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19-04-30 08:03:00 来源:

  伊通满族自治县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坚持“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加快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通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干群意识显著增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示范村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

  2006年以来,随着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及面、由单项突破向全面推进、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新阶段转入。多年来,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村22个、重点村17个,全县示范村和重点村总数达到4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4.6%。共完善提升新农村点75个,建设新农村精品片区4 个。

  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硕果累累

  继2013年河源镇保南村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乡村后,全县有伊通镇建国村、东宋村等八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有靠山镇姜家村、河源镇榆树村等26个村被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2017年我县又有黄岭子镇烧锅村等三个村申报省级美丽乡村,有伊通镇小营城子村、大孤山镇万福德村等18个村申报市级美丽乡村。到2017年年底,全县创建国家级美丽乡村1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累计11个;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累计43个。自2015年以来,县农牧局和县妇女联合会在全县15个乡镇、2个街道的187个村开展以“共建美丽家庭、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的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共评选出美丽庭院5800个,干净人家19000个。各地在被评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门前,有的村屯悬挂大红灯笼,有的村屯在大门旁悬挂牌匾,以此带动全县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工作,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共打造靠山镇姜家村民俗等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村8个。三道乡城子村清真寺是伊通附近伊斯兰教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上寺礼拜、互相问候的地方,至今已有460余年建设历史,寺后古树树龄高达500余年,是目前伊通保管最好、年龄最长的一棵古树。几年来,全县共植树1376.4万株,栽植风景树11.2万株,种、栽花4536.5万株,种草6.63万平米,新建花坛126个,铺设方砖7.9万平方米,新绘制文化墙2623延长米,新安太阳能路灯1529盏,新安普通路灯385盏,统一安装大门357个。在美化、亮化村屯的同时,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村民拍手称快。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2013年以来,在省级专项资金的带动下,全县深入开展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3832.6万元,实现项目专项资金效应最大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共新修水泥路611.83公里,新修砂石路1949.58公里,新建路边排水沟523.47公里,新建围墙135.36公里,新修桥梁53座,新修大小桥涵319座,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24.9公里。涉及民生项目建设极大加强,全县7885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建村级卫生所187个,网吧26个,超市138个,6936户安装了宽带。农民文化休闲事业长足发展,新建村部187个,修建设施配套齐全的健身休闲广场126个,农家书屋187个,多功能活动室129个,农村社会福利中心4个。

  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根本改善

  在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中,伊通县每年都按照“八清、一禁止”工作要求,开展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会战,对农户门前、村口、路边垃圾、路障、粪堆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和集中整治。全县共修建公共卫生厕所52个,室内水冲厕所3320个,室外标准化卫生厕所6339个。2017年县财政为每个乡镇、村屯都配置了新的垃圾桶,全县累计可达到2万个,实现垃圾归箱。各乡镇、村屯都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187个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农村环境卫生实现常态化管理。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