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长岭县北正镇七撮村徐永春家又添喜事。县里配发的“扶贫基础母羊”新生3只小羊,仅三年,10只羊变成36只。在贫困的漩涡中挣扎多年,徐永春终于松了口气:“知足了!以前一年挣不上1万元,现在每年3万多元保底,这条路真是走对了。”
徐永春清楚记得,三年前,也是这个时候,包保干部来到他家,同住一铺大炕,唠知心嗑,开脱贫“药方”。2017年,他调整种植结构,变种玉米为种花生,还养了10只羊,发展庭院经济。
“春之喜”来自“春之计”,这一切都归功于长岭县委、县政府连续开展了三年的“一推动三帮扶”活动。
以初心赢民心:遵循“三带三同三解决”原则4月16日,长岭县2019年“一推动三帮扶”活动启动,县委书记陈德明当晚就住进扶贫包保联系点——八十八乡八十一村贫困户孟繁荣家。对于农民来说,地里种什么最重要,种对了,脱贫奔小康;种错了,搭人搭钱白挨累。
“一年之计在于春,谋划脱贫致富正当时。”陈德明说。春耕前,长岭县3500名包保干部紧紧扭住“春脖子”,遵循“三带三同三解决”原则,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深入村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解决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解决群众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认识不清问题,每年活动内容因脱贫攻坚任务而不同。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长岭县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2017年,前七号镇大四号村村民魏守新终于甩掉贫困帽子,成功加入合作社,土坯房变成亮堂堂的砖瓦房,现在正张罗着给儿子娶媳妇。
2018年,北正镇七撮村,这个偏远的贫困村一举变成小康村。
2019年,4月17日,9级大风刮得昏天黑地,孟繁荣看着从风沙中赶回“家”的陈德明书记,他觉得八十一村一定会富起来。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长岭包保干部把自己变成那根“针”,在落实扶贫项目、拓宽增收渠道、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上下足绣花功夫。老百姓不愿搬家修路,六十八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立国一次次去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七撮村村民房子漏雨,驻村“第一书记”王海没用村民自己动手,一个人为两户贫困家庭协调修缮彩钢房顶事宜。他们不分白天黑夜,不顾寒暑风沙,在过去的两年里,解决就医、就学、就业等实际问题上万件,以自己的“辛苦指数”,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绘就脱贫致富“锦绣图”。
如果说三年活动成果是“显绩”,那么在过程中锤炼了干部队伍则可说是“潜绩”。
“‘一推动三帮扶’不仅是一个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让党员干部接受心灵的洗礼、党性的锤炼。”陈德明说。截至目前,“一推动三帮扶”活动在长岭全县至少取得六个效果:把各项脱贫任务砸实,把党的脱贫政策宣传好,把群众脱贫致富的干劲儿调动起来,把干群关系密切起来,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重点工作统筹起来,把脱贫好经验、好方法在全县铺开。
变“输血”为“造血”:打造“5+2”产业扶贫模式如何改变扶贫产业先期项目小、散、弱等实际问题是摆在长岭县委、县政府面前需要解决的一道课题。对此,长岭县委、县政府用好“有形的手”,统筹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因地制宜探索打造“5+2”产业扶贫模式。去年以来,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这一持续增收的长久之计。
“通过合作养殖带动,长岭把国企拉入全县脱贫攻坚总盘子。投入整合资金1亿元与中粮集团合作实施2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可连续20年每年获利1000万元。仅去年一年,每村获得收益4.3万元。”长岭县委宣传部长盖克说,该模式仅云天化集团一家就带动100余户贫困户,每户增收过万元;与中粮集团合作的生猪养殖项目更是实现232个行政村扶贫产业收益全覆盖。
产业脱贫,既有招商引资“大块头”,也有“小而精”村企,带动贫困户在强有力的产业链中实现脱贫增收。
)“一天100元,最忙的一个月挣了4千多。”农民工宋圆和其他4个贫困农户满怀喜悦地为黑木耳菌棒打眼、挂袋。23日,长岭县三团乡玉忱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黑木耳种植基地里,新建的标准化厂房已竣工,40万余棒春耳菌段含苞欲放。合作社负责人丁玉忱介绍:“去年,县里投入扶贫资金400万元作为股权量化资金,入股合作社,从去年开始,六十八村每年获益40万元。”合作社带动一批,成功地让黑木耳成为脱贫致富的“金疙瘩”。至今,全县有1180个合作社带动8000余户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
帮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拔“穷根”,不是喊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上。长岭县包保干部与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一道让“5+2”模式深扎根、广结果。通过光伏产业带动一批,吉林省秋林集团、世景新能源光伏发电等三个项目,可带动6050户贫困户增收。通过重点企业带动一批,100户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村结对子,迦南农业吸纳126名贫困群众务工,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通过电子商务带动一批,推行“电商+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1200万元。
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长岭县拿出788万元专项资金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养殖,投入1426万元发展庭院经济,“家庭养殖、庭院经济两个全覆盖项目”,让更多的贫困户、贫困村变成“鸡状元”“羊大户”“谷子村”“辣椒屯”。从大产业到“一村一品”,从一村富带全镇富,长岭城乡处处是脱贫致富的“造血机”“聚宝盆”。
贫困村“蝶变”:百姓连赞三声好短短8个月,天翻地覆!
“疙瘩墙、烂泥道”的七撮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气派的“七撮村”石刻,优雅的艺术雕塑,笔直通到百姓家门口的村路,白墙灰瓦“徽派”文化墙……穿过大片农田后,让人误以为来到了现代化的城镇。“是包保干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合力让我们过上了城市生活,大家劲头儿更足了。”七撮村村民徐永春笑着说。
活动开展三年,也是长岭乡村飞速发展的三年。全县改造危房总户数达到9551户,所有贫困群众都住上了安全房。贫困村、贫困户从原来“等靠要”变成了“我要干”,积极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造围墙15万延长米、屯内巷道160.5公里、厕所5000个,栽植花草树木1394万株,新建文化小广场7个。
日子变好了,村子变美了,人变精神了,出外打工的、上学的、远嫁的村民回家时,看着这亮堂堂场景,看着这全新的故乡,不少人瞠目结舌,热泪盈眶……
今年,长岭这个省级贫困县最终目标就是摘帽。“剩余7000多名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县委书记陈德明在全县深化开展“一推动三帮扶”活动部署会上进一步夯实目标,压实责任。
下过细雨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土地之下蕴含的是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七撮村村民、83岁的退伍老兵李宝海连用了几个“好”字形容其感受:“贫困户和大家一起奔小康好!脱贫攻坚领导干部带头好!一心为民,我们的党好!”
“一推动三帮扶”成为撬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的有力杠杆,广大干部成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党的政策的“宣传员”,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如春风化雨,在长岭大地濡染出满目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