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常山镇脱贫攻坚盯质量看作为
发布时间: 2019-06-23 07:04:00 来源:

  桦甸市常山镇常兴村服装厂眼下正是一派繁忙景象,笑容挂满20多名员工脸上——“人均月收入能有3000多元呢。”

  近年来,常山镇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紧盯质量,全力作为,取得良好成效。该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3户845人,占桦甸市贫困人口的18%,是该市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截至目前,已累计脱贫389户702人。

  在脱贫质量上下功夫,该镇精准施策,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实行“一对一”、“点对点”帮扶,12个村全部建立工作队,实施产业、医疗等“七项联保”攻坚。最近3年来,共筹集社会各界帮扶资金513.2万元,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项目、庭院经济项目164个,共为5户贫困户办理小额贷款20万元,预计户均增收1200元。

  常兴村服装厂的成功运行即是“一对一”的成效。这几年,对于该村村民刘晓芳来说,可谓祸不单行:丈夫出了车祸,儿子患了白血病——家中一度债台高筑。该镇镇长张伟主动提出包保该户。入户走访,确定项目,协调启动资金5万元贴息贷款,帮助解决厂房、取暖、设备问题,在张伟的全力推动下,服装厂于去年10月启动生产。

  同样在“一对一”的帮助下,清水村村民姚运刚开设油坊,年可榨豆油2000余公斤,同时提供代料加工,年收入逾2万元。“精准扶贫点对点,领导专啃硬骨头”,这句顺口溜在当地因此流传。

  抓实产业,增强持续造血功能,是脱贫攻坚长久的质量之道。该镇紧盯绿色作物种植,抓住高校专供、企业包销机遇,实施“龙头企业+土地租赁+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借助龙头企业资源、管理、技术等方面优势,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实现贫困群众三级增收——固定分红增收、土地租赁增收、就地打工增收。今年以来,全镇共实施产业项目15个,种植二代大榛子200亩、甜黏玉米117亩、大豆20亩、蔬菜59亩、木耳16万袋,预计净收益184万元,其中村集体净收益142万元,贫困人口净收益42万元,人均可获分红500元。

  脱贫攻坚最终的质量体现在于群众满意度的提升。为此,该镇积极补齐短板,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十三五”期间,共为三个省级贫困村争取资金4035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太阳能路灯、水泥路、围墙边沟、水源设备和文化广场等项目实施后,贫困村一改以往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的状况,实现了美、绿、亮,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