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前瓦村里建起“扶贫大棚”
发布时间: 2019-09-20 09:26:00 来源:

  “抱歉抱歉,去县里推销葡萄园的葡萄去了,才回来,让各位久等了!”前瓦村扶贫第一书记张国军还没来得及坐下歇歇,就满脸歉意地与大家说。

  张国军所说的葡萄园,正是伊通满族自治县三道乡前瓦村的产业扶贫项目。在2016年伊通满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为村里拨付45万元,村里又自筹8万元,建立了10个大棚,主要种植“茉莉香”“蜜汁”两个品种,2017年建成。

  “我们的葡萄没有上任何药物,都是用的有机肥料。”谈起葡萄园,张国军一脸自豪。

  前瓦村是伊通满族自治县的贫困村,建档贫困户81户181人,经过多方研究考察,确立了发展棚膜经济,建立葡萄园为脱贫项目。而当时村里并没有人懂如何建立大棚,更不要说种葡萄了。于是扶贫干部通过联系县工信局,协调来几位技术专家,先后几次来到村中指导如何建大棚,如何管理,如何种植葡萄。

  俗话说,“葡萄是一年树,二年果,三年才丰产”。2017年,由于头一年挂果,葡萄口味并不突出。为了在2018年能增加葡萄产量,从县自然资源局被分配到前瓦村的张国军向局里汇报了情况。自然资源局积极响应,给前瓦村一次运来了60吨有机肥料,其中50吨给贫困户,10吨给大棚增产增收,预计今年葡萄的产量将一举突破2万斤。

  张国军对记者说,“作为一个军转干部,来到农村工作,是两眼一抹黑,不要说农村工作,就是对地方工作也不了解熟悉。为了干好扶贫工作,我只能跟乡里、村里老同志多学习、多了解,跟市里、县里相关行业部门多请教,最后制定了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达到不但能够让贫困户脱贫,还能够稳定持续绿色的发展路线,达到强农惠农,让他们不但脱贫还要致富。”

  2018年4月,张国军来到了前瓦村。村子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民风淳朴,但是经济来源单一。为了解决问题,他积极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人外出就业,并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将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土地承包出去获得一部分收入,还可以让有劳动能力的人增加收入。

  张国军在走访中发现冯家崴子、前贾家岗子、后何家三个屯路况非常差。为了解决问题,他积极协调沟通,2018年9月份,县自然资源局通过实地考察,建设了700米水泥路和4公里的砂石路,一举解决了三个屯最迫切的难题。

  谈起对未来的规划,他说,“市财政局预计拨款50万元建暖棚,暖棚中的葡萄5月中旬就能下来,卖1个月左右大棚葡萄也就挂果了,能接上茬,形成产业规模。现在还是缺乏技术。下一步在葡萄卖出后,计划利用一段时间在贫困户中培训2到3名技术人员,这样既可以通过学习给贫困户增收,又能够扩大棚膜经济,增加全村收入,而且在未来让人人参与贫困产业,人人加入扶贫攻坚。”

责任编辑: 丁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