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市总工会与靖宇县总工会筹措资金4万余元,为靖宇县111名“第一书记”和357名扶贫驻村工作队员送去矿泉水、水杯、洗漱用品等慰问品,送去职工“娘家人”的关爱,彰显工会组织与驻村工作队共同携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工会干部以坚定的信念、火热的激情、过硬的作风带动包保村发展产业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工会力量”。
在支持全市扶贫工作大局的同时,市总工会对包保帮扶的四海村贫困户,谋划脱贫全力以赴,引领脱贫不落一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金秋时节,靖宇县濛江乡四海村累累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管艳有、李学成、姜洪伟……98户197个名字从四海村贫困户的名册中消失,出现在脱贫名单里。以前年收入三四千元的村民打了一个翻身仗,日子越过越红火。
自2016年市总工会被确定为四海村包保帮扶单位以来,村里132户贫困户259人目前大部分已脱贫。扶贫路上,市总工会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放在心头、牵在手中、精准扶贫、分户施策,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访遍沟沟岔岔 贫困户需求铭记在心
在市总工会脱贫攻坚工作清单中,记录着这样一组数字:仅去年一年,市总工会干部开展23次扶贫活动,包保责任人平均入户39次,3年来共投入协调资金近140万元……数字背后是“带着真心真情开展扶贫工作,像对待亲人一样回应贫困村民所想所盼”的坚定态度和脚踏实地的扶贫行动。
顶着酷暑和严寒,市总工会干部职工到四海村现场调研、倾听贫困户的心声,研究确定产业项目,为扶贫攻坚支招鼓劲,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李红光叮嘱“第一书记”于天龙,工会组织不仅是职工的“娘家人”,也是贫困村民的“靠山”,帮扶四海村所有贫困村民脱贫是政治任务,市总工会自上而下举全员之力一起担起扶贫攻坚“重任”。
2016年,市总工会财贸工会主席、“第一书记”于天龙和市总工会资产管理中心主任科员李荣惠、联通公司谭欣、张万忠3名扶贫队员开始驻扎四海村。
走进四海村的沟沟岔岔,于天龙如数家珍——大西地、小西沟、西山、北山、明子油、桃小山、小岭后、大岭后、一垧山、河东地……从入村第一天开始,于天龙就带领扶贫驻村工作队3位队员开始用脚步丈量四海村,翻山越岭走遍每个地块,全面走访贫困户,问收入、谈项目、访需求、谋发展,同时对所有非贫困户摸底调查。他们到每个贫困户家中平均入户10多次,有的人家甚至去过数十次,最远的地方车到不了,得翻越一座山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白天走村入户,晚上于天龙和队员挑灯夜战,为每一位贫困户建档立卡,制定脱贫攻坚帮扶实施方案,确定帮扶工作的重点和任务,保证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
从驻村工作队率先奔赴一线,到29名党员干部与58户贫困村民结对帮扶,再到市总工会调研员赵英姿、副主席宋茂源驻村督战,李红光定期组织召开三级联席会议推进各项工作,市总工会与四海村在寒来暑往间结下“不解之缘”。在乡村小路上、在田间地头儿,村民经常看到工会干部奔波忙碌的身影,总能听到工会干部与贫困户谋划致富项目的场景,干部们以四海村为“家”,用行动诠释担当。
100多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摸排清楚,致贫原因不同,脱贫方法也不能“一个药方治百病”,市总工会决定用产业扶贫做支撑、分户施策精准扶贫,用好“以奖带补”等国家政策,努力使村里贫困户全部摘帽,不让一个村民掉队。
走进贫困农家 “精准扶贫”摘穷帽
面对村里259名贫困户这个不小的数字,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一句空话。
四海村位于靖宇县西部,距县城20公里,全村常住人口238户619位村民中贫困户占了近一半,村里没有产业项目,村集体收入为“零”。包保四海村之初,市总工会就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面对一穷二白、项目空心化的状况,于天龙跟村长研究上项目时,得知村里有一对夫妇种植木耳发展前景较好,就跟他们商量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市总工会专门召开党组会议,经研究决定与联合包保单位——市联通公司共同投资32万元,建设占地600平方米木耳培育基地,支持村民发展木耳产业。仅去年秋天,村民吕亚宏的木耳合作社就产出木耳30万袋,实现利润15万元,带动40户贫困村民就业,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还为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5万元,改变了村集体收入为“零”的历史。除了木耳产业,还大力扶持发展天麻和大地改良参种植项目。目前,全村天麻种植面积达8万平方米,带动50户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占地30万平方米的大地改良种参项目,帮助60户100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4000元,产业项目充分发挥了增收带富的群体效应。如今,木耳、天麻、人参成为四海村的三大种植支柱项目,“造血”式扶贫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不返贫的道路。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市总工会对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把脉问诊”“因户施策”,确保党的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位。2016年,于天龙和管艳有家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了解到管艳有身体不好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于天龙建议管艳有“养蜂”脱贫,帮他筹集资金购买10箱蜜蜂,并寻找科技专家做技术指导。今年,管艳有饲养蜜蜂85箱,每年增收3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致富带头人。
管艳有告诉记者:“于天龙住处离我家六七里远,每次走到我这里得半个多小时,他每次来总是细心地问我身体怎么样、药吃没吃、蜜蜂养得怎么样?像亲人一样关心我。最初没技术,他帮忙联系让我去养蜂户家学习,量产蜂蜜了,他又发动亲戚朋友帮忙销售,去年产的3000斤全部卖完,没有‘第一书记’帮忙,我家根本脱不了贫。”
李学成和妻子因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于天龙与他家结成帮扶对子后,帮助李学成家琢磨致富产业项目,选定耗时短、见效快、收益较稳定的白菜种植项目,从2016年的3亩发展到如今的15亩,收入也从5000元增加到4万多元。李学成告诉记者:“以前我家一年种玉米大豆只收入四五千元,我和妻子始终拉饥荒过日子,现在有了脱贫项目,除了种白菜的收入,还有以奖代补养参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儿了,感谢工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政策落地送春风 引领村民奔富路
把党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转化为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这始终是市总工会包村的指导方针。
为让贫困户充分了解扶贫政策,让国家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市总工会印制扶贫政策知识手册入户宣传、对“以奖代补”和“因户施策”进行项目跟踪,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家庭“应保尽保”,积极为贫困户协调贴息贷款,推进全村贫困户实现新农合医疗全覆盖……全力推进政策落实,换来的是贫困村民真正增收受益。
从全村没有一个成型产业发展到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依靠产业脱贫致富,政策落地送春风,村民信心满满地走在脱贫路上。通过帮扶责任人逐一入户走访引导,市总工会帮助贫困户研究发展贝母、大榛子、蓝莓、蓝靛果、大地人参、养蜂、养牛等长中短期种植养殖项目。三年来,共争取扶贫帮扶项目“因户施策”和“以奖代补”资金147万多元。
在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同时,还为年老体弱的贫困户争取光伏发电产业分红,去年有10户17人享受县级光伏发电产业项目分红资金1.7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今年上半年为贫困户56户93人争取到光伏发电补贴,9月10日,光伏补贴资金9.81万元已打入贫困户帐户。符合低保条件的72人全部纳入低保,累计发放资金13.8732万元。五保户特困供养6人,发放资金1.662万元;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100%,去年和今年每人还分别享受100元、130元政府新农合财政补贴;落实金融政策,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实施贴息贷款,为两户贫困户协调贷款7万元,用于农业生产,现已达产达效。
扶贫工作无小事。只有把关系贫困户切身利益的事一件一件落实好,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四海村富起来、美起来。
通过对走访和综合统计,村里贫困户因病致贫比例高达60%,市总工会发现后立即联系通矿集团总医院医务人员到村里开展专家义诊,为全村村民提供义诊服务和长期健康咨询服务,让村民求医问药不再难。在接到多户村民反映村西便桥存在安全隐患后,市总工会领导班子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实地考察,迅速推进落实,不到两个月就完成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使用,这座新桥被村民称做“连心桥”。
三年前的四海村,水质差、路况差、环境差,道路崎岖,没有路灯,村民晚间出行非常不便。三年来,全村36户危房改造全部完成,老旧的泥土房成为回忆,贫困户都有了安全舒适的住房;曾经通往新开岭屯最难走的一段土路被2.84公里柏油村路覆盖;由市总工会投资10万元安装的35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庄的夜晚;在占地10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上,老人孩子们健身娱乐,充满喜悦。在市总工会与靖宇县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耗资30万元的“引泉改水”工程,让家家户户都喝上了优质山泉水,“饮水难”问题成功破解。
路平了,灯亮了,房子新了,环境美了,脱贫攻坚,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致富奔小康,也不让一个乡亲掉队。村里目前尚未脱贫的16户23人多为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人群,市总工会拟采取申报政府补贴、光伏兜底等方式继续扶贫,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改变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