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1日
首 页 领导讲话 动态信息 政策文件 项目管理 合力共建 宣传培训 典型聚焦 扶贫攻坚 乡村风貌 探索研究 外埠经验 文化生活
梨树县孤家子镇两家子村苏立坡脱贫记事
发布时间: 2019-11-10 02:02:00 来源: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一大早,梨树县孤家子镇两家子村村民苏立坡便起床到院里给菜地浇水,再到新盖的牛舍喂牛。

  “我家现在已经脱贫了,村里还给我家安上了净水器和宽带,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看电视也方便了。今年,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年收入达到5万元,其中9.9亩地收入1万,庭院经济收入21600元,卖了一头小牛犊收入9700元,团市委还给我们家助学金3000元,人均收入将近1.7万元。”苏立坡说起今年家里的情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52岁的苏立坡曾是孤家子镇两家子村的贫困户,凭着脱贫帮扶好政策,发展养殖业成功“逆袭”。如今,他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好日子,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

  幸福之家因病致贫

  2014年之前,苏立坡和妻子于艳霞、儿子苏华龙一家三口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苏家有9.9亩地,苏立坡会瓦工活,忙完地里的活后,就在周边做些瓦工活,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块钱,妻子于艳霞到附近砖厂做临时工,每年干五六个月,能赚万八千元,加上种地的收入,一年全家总收入在4万元左右。这些钱除了日常生活加上供儿子上学外,还有剩余。2000年,他家盖起了4间大瓦房,全家人生活得特别有奔头。

  但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年末,苏立坡连续几天感觉身体不适,干点活就喘不动气,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心脏病,需要住院治疗。“住院9天,放了两个支架,花了4万多块钱,把积蓄全部花光,只得出院回家养病。”苏立坡说起当时得病的情况,脸上浮现一丝愁容。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突然病倒,苏立坡考虑到今后一家人的重担都要落在妻子身上,而且儿子刚考上大学,为儿子今后的学费发愁。由于压力过大,他患上了抑郁症,不吃药晚上无法入睡。屋漏偏逢连阴雨。2016年春天的一天,突然下起了雨,本就患有糖尿病的妻子于艳霞用苫布去盖柴垛,不小心从柴垛上摔下来,把大腿筋摔折,到长春看病花了3万多块钱,苏立坡只能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为了省钱,妻子只住了7天院,就出院回家慢慢调养。

  苏立坡夫妇俩由于生病,再加上孩子上大学,全家欠下了7万多块钱的外债。懂事的儿子想退学帮家里减轻负担,苏立坡夫妇俩苦苦相劝,经过许多天的思想斗争,儿子才最终放弃了退学的念头。

  发展产业增信心

  正在苏立坡全家一筹莫展、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2017年7月16日,苏立坡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那时起,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经常到我家嘘寒问暖,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仔细帮助研究脱贫项目,宣传各级精准扶贫政策,鼓励我们重振精神,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苏立坡说,有了他们的关怀,我们全家非常感动,也树立起了脱贫的信心。

  由于苏立坡和妻子身体都不好,没有劳动能力,于是,他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提出想养牛脱贫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驻村工作队队长梁宏亮和村两委领导等人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到银行帮助协调申请贷款。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君汇集团赞助苏立坡家2000元,他又借了一些钱,盖起了圈舍。2018年7月,申请孤家子信用社的5万元贷款也到位。当年末,苏立坡用4.8万元购买了2头母牛1头公牛,用剩下的2000元钱储备饲料开始养牛。2019年春,一头母牛出生,他家的牛由3头发展到4头,仅这一头小牛就价值1万元左右。

  “这回我们的日子一定能越来越好了。”初次尝到成功味道的苏立坡一家特别高兴,他们看到了过上好生活的希望。

  小康生活有希望

  在养牛的同时,为了增加收入,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建议下,苏立坡又搞起了庭院经济。他连续两年在自家院内种了2亩的黏玉米。“去年卖了9600元,今年玉米成熟期,驻村工作队队长梁宏亮又到市里帮着找销路,把黏玉米拉到市里全卖出去了,卖了21600元钱。”苏立坡说,养牛加上庭院经济,使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今年,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六七。这些钱,孩子上学花了2万多元,他和妻子吃药用了1万元左右,还有1万多元的剩余。

  苏立坡的妻子于艳霞通过驻村工作队的联系,今年8月,到君汇集团工作,每月工资2500元,供吃供住。最令苏立坡高兴的是,儿子苏华龙考上了研究生,这让全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因为家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苏立坡的心情和身体也逐渐好起来。“虽然现在我已经脱贫了,但我的目标是致富奔小康。”谈起今后的打算,苏立坡笑着说,下一步,他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再盖两间牛舍,增加养牛数量,预计再买5头牛。另外,除了黏玉米外,准备在院里种上紫薯,打造出自己的优质品牌,推向市场,并向全村推广种植经验,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和贫困边缘家庭共同脱贫致富,同时,利用自身擅长的瓦工手艺召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人员承揽家庭建筑工程,使更多贫困乡亲增加收入。

责任编辑: 丁晓云